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記者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現已建成集“三館一院”為核心的綜合性文旅融合項目,全方位、系統性推動考古遺產資源向社會公眾開放普及,形成全國影響和示范,成為展現重慶歷史文化獨特魅力的新名片。
據介紹,10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全國首批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名單,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開放考古遺產資源推動讓文物活起來”項目入圍。
記者采訪獲悉,近年來,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立足資源稟賦,堅持保護優先,深挖考古遺產文化價值、傳承歷史文化時代價值,通過與教育互動,與科技“聯姻”,與創意嫁接,與旅游相融,以“五個創新”為主要做法,使陳列在大地的遺產煥發光彩,沉睡在庫房的文物重獲生機,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綻放活力。
為讓“藏在深閨”的古老文物彰顯時代價值,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創新提出“透明庫房”理念,建成重慶考古標本陳列館。該館共1400平方米,分《巴風渝韻——重慶考古標本陳列》《春秋不朽——重慶古代墓葬復原陳列》《美石美刻——重慶考古出土雕刻藝術標本陳列》三個基本陳列,以“半藏半展”形式,展出文物標本2280件,將考古庫房開辟成兼具文物保管、社會教育、文化傳承三大功能的研究闡釋利用基地,系統呈現重慶歷史文化發展脈絡,搭建起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探知巴渝文脈的橋梁。
作為科研機構,重慶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動打造社會公眾閱讀空間,建成重慶首個以考古文博圖書為主的圖書館——枇杷山考古書院,把考古研究的各項資料和歷史典籍向社會開放共享。書院目前有在架圖書3萬余冊。開放近兩年來,已成為考古專業人員和歷史愛好者的閱讀交流新空間。
數字賦能,是增強文物活化表達的新舉措。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成總面積約600平方米的“重慶考古虛擬展示體驗館”,綜合運用多項數字技術,實現考古現場、考古遺址、文物標本三維數字化重現,充分激發公眾對考古的熱情……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該研究院將聚焦“全國一流的考古研究闡釋機構”建設,守護好中華文明,傳承好歷史文脈,用心譜寫考古遺產資源開放共享新篇章。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