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個新博物館回溯中國新聞出版200年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7-04





    國內首家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在滬開館,有許多珍貴館藏


    在一個新博物館回溯中國新聞出版200年


      6月30日,走進位于楊浦區周家嘴路3678號的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來自全國和上海新聞出版界的相關人士心潮澎湃。經過多年呼吁、選址、建設,這座國內首家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開館,今天起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今日起至8月31日采取預約入館參觀機制,后續視客流情況動態調整。


      開館后,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將堅持“深耕傳統、面向世界、擁抱未來”,以新穎的立意、厚重的實物、多元的手段,展示新聞出版的歷史文化和事業成果,建成集“征集保護、陳列展示、學術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產業創新”等于一體的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


      一個有故事的“圖書館”


      全國出版系統最大單體文物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展示面積5640平方米,分為一個主題館和五個分館,涵蓋新聞出版通史、印刷技術、兒童出版、藝術設計、數字出版、音像出版等內容。六個展館陳列自清末以來各類展品共766件/套,包括圖書、期刊、報紙、唱片、名人手稿、文件檔案、生產工具等。其中,一個“圖書館”、一條“報館街”令人尤能感悟到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事業在上海發端、發展的厚重歷史。


      從序廳穿過閘機進館,位于博物館一樓南側的中華書局圖書館舊藏書庫透過落地玻璃呈現在參觀者眼前,17萬冊藏書使用原圖書分類法和原書架,創新性地復原、展示了中華書局的舊有圖書館。這些藏書中,既有《新青年》等紅色文獻,又有康有為藏清雍正四年銅活字《古今圖書集成》影印底本近800冊。


      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原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書是上海出版系統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源,也是百年前上海出版人舉辦公共圖書館、昌明教育、救亡圖存的物證。尤其在“一·二八”事件中,商務印書館建立的遠東最大圖書館——東方圖書館毀于戰火,使原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書成為全國出版系統最大的單體文物,足見其珍貴。


      中華書局1912年創立于上海,當時,書局一方面為滿足編輯所編印圖書的需求購置了大量參考用書、古籍善本、金石書畫、西文圖書等,另一方面置備新書復本便于留存借閱,在創立伊始設立的中華書局“藏書室”逐漸飽和,“中華書局藏書樓”遂于1916年成立。20世紀20年代,隨著中國近代“新圖書館運動”的蓬勃發展,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等很快把發展圖書館事業納入書局整體發展規劃。1925年時任編輯所所長戴懋哉邀請圖書館學專家杜定友前來指導圖書分類工作,根據《杜氏圖書分類法》將館藏六萬余冊圖書全部分類編目入賬并配有分類卡與借書卡,按門類上架,建立起具有現代功能的圖書館,藏書樓正式更名為“中華書局圖書館”。1930年,出版家舒新城出任中華書局編輯所所長兼圖書館館長,主持購入大量有參考價值的中西文圖書、善本珍籍、地方志、報章雜志、工具書、各書局出版的教科書,數年之內使藏書增至十萬余冊。1935年,中華書局圖書館與書局一并搬遷至澳門路新廠,定制了由上海大華鐵廠設計承造的大批鋼質書架。如今在博物館保留的原架上,大華鐵廠銘牌依然清晰可見。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為保護館藏珍本、善本書籍不受戰火荼毒,中華書局圖書館先后兩次組織人力將裝箱書籍700余箱分散藏于各處。1937年起,圖書館陸續搶救散落于民間的古籍3萬余冊,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館藏圖書已達50余萬冊。


      “中華書局圖書館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業艱難曲折的發展之路和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人在時代巨變中的使命擔當與家國情懷。”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副館長張霞介紹,為讓舊藏圖書“活起來”,博物館在接收中華書局圖書館舊藏之初就將藏品數字化納入整理工作,采編數據實現舊藏圖書永久保存與永續傳承。參觀者可使用安裝在書庫外墻的觸摸屏檢索舊藏圖書,“對話”百年文存。


      一條流動著的“文化街”


      可以進入場景與出版人互動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業的發源地和中心,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出版事業出發地。二樓主題館是博物館的“重中之重”。


      中國傳統出版以雕版印刷為主,第一本用中文鉛活字排版的書籍在19世紀初悄然誕生,距今已有200余年。之后,新聞出版業在印刷技術、文本內容、載體形式、管理體制四個方面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多內容能在更短時間內得到更廣傳播,催生了現代的新聞業和出版業。新文化運動后,新聞業和出版業繼續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出版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黨的出版機構也在這一時期在上海誕生,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主題館以“東方初曉”藝術裝置影片開啟,梳理我國近現代新聞出版歷程主線,呈現自清末“西學東漸”至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我國新聞出版行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展出的200余件文物中,除墨海書館《全體新論》、美華書館《體學圖譜》、上海格致書院《格致匯編》、早期出版的《申報》等稀見出版物外,還有重要館藏《湘江評論》創刊號、斯諾夫人題簽并附斯諾照片的《西行漫記》、商務印書館新書廣告單、魯迅與生活書店的合同、范用參加第一屆全國出版會議的列席代表證等,其中不少為獨家珍品。博物館籌備之初征集到的第一件藏品——由商務印書館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捐贈的巴金為商務印書館百年慶題字手跡(1998年),上書“我是‘五四’的產兒,我通過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走上文壇”,也在其中。


      黨的紅色出版物在展品中占重要位置。存世較少的“新青年叢書”是我黨在創建時期的重要出版物,在主題館中整體展示。《共產黨》創刊號、《向導》、《解放》,建黨早期上海書店出版的《唯物史觀》《青年工人問題》等,亦作為黨早期出版的重要見證展出。


      主題館中,最引人矚目的當數巨幅立體投影“20世紀初的上海文化街”。在立體的建筑造型上,20世紀初以福州路、山東中路為中心的書館、報館街被投影其上,人影流動。參觀者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進入場景與新聞出版人互動,感受當時文化街的盛況。


      主題館展覽第二部分特設口述歷史放映廳,博物館自籌備以來采訪新聞出版人500余次,累計視頻音頻時長約6000分鐘。展覽第三部分特辟“手稿、書信、檔案”展墻,以多媒體觸屏方式,在有限空間中展示更多館藏文物。


      博物館另一“鎮館之寶”陳列于三樓印刷技術館。這是一臺19世紀70年代引進中國的石印機,長4米、重達4噸。經修復后,這臺百余年前的石印機仍可正常運轉。印刷館里還有上世紀初的中文打字機、油印機,印鈔用凹版雕刻工具等,其中1910年商務印書館五彩石印的《南洋勸業會場圖》、徐天池花卉珂羅版印版等尤為罕見。


      一種多維度的“數字秀”


      裸眼3D展開新聞出版歷史長卷


      博物館充分運用3DMapping、裸眼3D等最新展示手段和數字技術,眾多互動裝置讓觀眾與展項“沉浸式”對話。走進展館序廳,裸眼3D技術展開新聞出版歷史的長卷。


      三樓“數字技術還原石窟”呈現位于新疆的克孜爾石窟38窟全景、17窟最精彩的壁畫部分和庫木圖拉石窟的穹頂。龜茲文化是中華文明珍貴的歷史遺存,上海印刷人通過對洞窟進行三維掃描、數據處理與建模,實現圖像數據高清采集、圖像處理還原和圖像輸出再現,逼真還原石窟整體結構和壁畫色彩。觀眾在欣賞經過數字化“駐顏”的千年壁畫藝術的同時,足以體驗到“印刷無所不能”的藝術魅力。


      “回眸璀璨”兒童出版館講述童書百年發展史,以趣味性的互動體驗為特色。環幕投影《百年童書》用剪紙效果的神話形象串起百年童書中的經典形象;《十萬個為什么》奇妙屋用六邊形鏡面營造炫酷的視覺效果,小朋友可以在其中看到不同年代的“為什么”;《小朋友》雜志上的氣球、《稻草人》故事中的麥田都被具象化實景還原在館中。


      四樓“穿越時空”數字出版館顧名思義以“數字”為特點,用3DMapping、多媒體觸屏互動等手段介紹我國數字出版發展歷史。藝術設計館用近200件展品,讓隱身在出版物之后的近300位設計師通過作品亮相。館內展出字體設計手稿、漫畫、木刻版畫、連環畫、年畫、宣傳畫,以及獲世界最美的書等國際獎項的作品。


      五樓“時代之聲”音像出版館以時間為線索,通過代表性的人、物、事以及聲像載體技術的演變,展示中國百年音像出版業的發展歷史。參觀者可以拿起“上海街頭留聲機攤”的聽筒,感受20世紀初人們的聽音方式。館內展示了《義勇軍進行曲》首版唱片、趙元任灌錄的《國語留聲機片》、第一批中密紋唱片《黃河大合唱》以及《四五花洞》《漁光曲》等名曲。四面黑膠唱片墻用粗紋、中密紋、大密紋、薄膜等不同唱片介質,分別展現流行金曲、梨園戲曲、紅色歌曲與名家名曲,來者可通過耳機聆聽穿越時光的聲音。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館長趙書雷介紹,區別于傳統的單向傳播,博物館更注重實現參觀者和內容的雙向交互,用現代技術為參觀者提供更多維度知識空間和更大便利。值得期待的是,基于5G的智慧博物館項目即將上線,該系統立足博物館定位和核心業務,整合館藏資源、新聞出版業史料、產業統計分析等信息,開展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智慧保護三大領域應用,在移動終端打造數字博物館和智能手機導覽,將為觀眾帶來數字時代的全新觀展體驗。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