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城市工業遺產存個“活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7-13





      兩個月前,首批上海工業遺產公布,上海造幣廠、上海麻袋廠等20家單位入選。這些工業發展歷史里留存的寶貴財富,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融入城市脈動、綻放光華?


      城市與建筑曾被認為是永恒的存在。這一認知不斷被打破。


      近年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許多城市正經歷著局部區域功能調整,由此產生諸多體量較大的空置建筑與土地。這些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已被認知,要尋覓合適的永久再生規劃,須慎之又慎。但若長期失能,則很可能就此破敗荒蕪。


      針對工業建筑遺產保護與再生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歐洲一些國家提出了“臨時性利用”的路徑,即在開發機構的經濟實力不足以啟動更新,以及土地所有權歸屬問題都還處于模糊期等情況下,鼓勵多樣的臨時性利用方式,并從中尋找最合適的長期改造用途,從而令城市存量更新得以科學、合理、高效展開。


      這情形如同財富在手,若一時難以決斷存什么“定期”,不妨先存幾個“活期”。


      德國首創


      臨時性利用的兩大原則


      在對城市工業遺產進行臨時性利用方面,德國的研究與實踐走在前列,最早將其納入城市規劃體系,并逐漸將這一概念制度化。


      20世紀90年代,德國魯爾舊工業區經濟轉型時出現區域衰敗。對此,州政府牽頭在舊工業區中社會問題最為尖銳的埃姆歇地區舉辦國際建筑展,并借助這一平臺,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圍繞該地區工業景觀修復、廢棄工業設施再利用等幾個方向設計參賽作品。所有作品在埃姆歇地區進行展示,最終獲獎的建筑和設施作品獲得永久保留。


      這一做法令魯爾區的精氣神煥然一新,也向世人證明臨時文化項目可以為舊工業區帶來長期積極效益,推動了臨時性利用的做法在德國國內廣泛鋪開。城市管理者也給予更多支持。在國家層面,臨時性利用被正式納入德國城市規劃的《建筑法典》,明確其在城市更新領域不可或缺的地位。州政府與地方政府將其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補充手段,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


      在政府的支持下,工業遺產的臨時性利用逐漸鋪開,政府的資金壓力也越來越大,德國政府開始鼓勵多方參與,構建了“政府—開發商—公益機構”三方合作的新型組織機制。一方面,吸引開發商參與,緩解資金壓力;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公益型基金,避免項目過度市場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國,臨時性利用必須遵守兩大原則,如今在許多國家得到應用。


      一是保證改造靈活可逆。在對工業遺產實施臨時性利用時,允許進行一定改變。臨時性利用結束后,依然恢復原本的用地性質。因此,臨時性利用項目申請時,須精確界定使用日期。


      二是保護并延續歷史文脈。臨時性利用項目必須在類型、大小、施工方法和可建地塊面積等方面符合項目歷史氛圍與周邊環境特點。還需繳納保證金,且確保在臨時利用期結束后立即終止臨時利用行為。


      在國家層面以下,各級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自選動作。


      如,不萊梅城市發展和住房建設、交通、環境等多個部門共同臨時性利用管理機構,它充當著一個平衡的角色——尋找合適的資源,為空置建筑或場地的所有者提供建議,與用戶一起討論開發概念,并且跟隨臨時性利用項目整個周期。


      萊比錫市政府提出,如果土地和物業產權所有者愿意讓渡處于閑置狀態的土地,臨時性供公共使用,可豁免這一時間段的土地稅。


      西煤氣廠開發


      阿姆斯特丹無心插柳


      隨著全球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視,“臨時性利用”理念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其相應建構也因靈活多變的建造方式、循環利用的使用材料、豐富有趣的表現形式、適時適地的功能應用、互動參與的設計要求,在各類城市事件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位于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老城區西部的西煤氣廠于1885年建成,曾是19世紀荷蘭最大規模的煤氣生產工廠,1967年停產廢棄。1989年,當地項目組在全面評估后將廠內儲氣罐、凈化室、機械制造車間以及東西辦公室等整體申報為荷蘭國家歷史紀念碑,使西煤氣廠避免了被拆除的命運。但如何轉型發展、采用怎樣的實施策略等問題仍在眼前。


      西煤氣廠的開發并未采用“規劃先行、逐步建設”的傳統方式,而是施行動態項目管理模式,即根據不斷變化的現實條件,不斷補充新的臨時功能,實現工業遺產的可持續性利用。一波三折中,可以管窺“臨時性利用”這一路徑的強大生命力。


      最初,政府舉辦以“點子征集”為主題的規劃設計競賽討論,最終拍板決定將場地東側綠地作為城市開放公園,凈化室被改造為現代音樂中心。


      由于改造為現代音樂中心之前至少要花費3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全部搬遷,過程并不順暢。為了保持這段空白期的場地活力,項目負責人出租了部分結構條件較好、改造利用潛力較大的工業遺產空間。這一既定規劃之外的“臨時性利用”使西煤氣廠的轉型無心插柳,大放異彩。


      那里先后開展了包括荷蘭節、歌劇團、咖啡廳、發布會、展覽、培訓夏令營等一系列短期活動。原本這樣的租賃計劃只有1年,但由于現代音樂中心開工建設仍未就緒,且短租的社會和經濟收益均反響良好,遺產租賃計劃不斷延長。此后3年間,這里先后舉行了300多場次的表演、展覽、音樂會或大型集會,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到訪。


      由此,工業遺產的臨時性改造利用逐漸成為常態。儲氣罐建筑除用于歌劇演出外,還可用于時裝表演、展覽等,成為眾所周知的城市文化藝術中心。人們看到工業遺產作為城市存量空間資源的巨大潛力,可以說保護和開發達成雙贏。為此,西煤氣廠項目組于1996年專門制訂了《西煤氣廠發展計劃》作為開發指南,確定了在未最終確定西煤氣廠轉型之前的過渡發展階段內,在尊重工業歷史文脈、保證改造靈活可逆的前提下,采用“臨時性利用”的策略推動工業遺產的保護與開發。


      最終,阿姆斯特丹市議會確定將西煤氣廠整體打造為城市文化藝術公園——場地東側的綠化帶仍保留其城市開放綠地公園的功能;西側的煤氣廠則采用化整為零的規劃思路,劃分為3個具有明確主題的功能片區與一個不確定的臨時性功能片區。其中,不確定的臨時性功能片區被定義為“容納多樣化以及更廣泛功能的建筑集群”,繼續保留原有的工業設施,如凈化室建筑、機械制造車間、計量室和鍋爐房等,對這些設施繼續進行“臨時性利用”。


      開發地塊升溫


      瑞士遭遇“反客為主”


      有觀點認為,“臨時性利用”的本質是為了在城市存量建筑、土地改造條件尚未完全具備的情況下,采用實驗性使用方式以尋找最合適的長期改造方式的一種城市開發模式。


      在工業遺產保護研究領域中,瑞士溫特圖爾市的蘇爾澤工業街區作為工業建筑歷史街區,整體性再生開發進展緩慢;與之相對應的是,該街區中的倉庫廣場地塊卻異軍突起,其原因在于多元化的臨時性利用,如今看來,租戶入駐的順序和過程挺有意思。


      1990年,溫特圖爾市工程技術學院的建筑系在尋找教學空間時與倉庫廣場地塊所屬的蘇爾壽公司一拍即合,租借其位于地塊最西側的180號樓(原鍋爐車間),并于1991年簽訂了為期5年的合同。建筑系后來獨立并改名為蘇黎世州立建筑工程技術學院,在1997年簽訂第二階段的5年租借合同,即將到期時,又獲得10年的延期使用權。高等教育的引入使街區中年輕人的活力身影日益增多。在高校進入之后,地塊北側的87號樓(原發動機組裝車間)被改造為一個700座的音樂劇劇場。


      1995年,街區內的193號樓(原物流倉庫)也簽訂了租用合同,用作室內卡丁車運動場。1997年,這里的娛樂運動設施又增加了極限運動的部分。


      這些體量較大的空置空間中引入教育、娛樂、休閑功能后,倉庫廣場地塊熱度不斷升高,吸引了更多租戶,其中包括建筑師事務所、小型IT企業、藝術工作室和物流公司等,一個教育、娛樂生態系統不斷生長。至2006年,地塊內的租戶達到100家,共有400多人在此工作,這些租戶成立了“倉庫廣場租戶聯合會”,利益驅動下,他們開始積極地投入街區地塊的煥新進程,成為新的參與方。


      由于租戶與業主簽訂的合同大部分都在2009年到期,2007年,蘇爾壽公司和瑞士部局聯合市政府就此地塊組織設計競賽,推出以拆舊建新為主的全新再生規劃方案,此舉遭到了地塊租戶的反對。


      為避免被迫搬離人氣街區,租戶聯合會“反客為主”,提出“自籌資金將該地塊買下、按照現有建筑使用情況進一步開發”的設想。雖然他們自發捐款籌集到3萬瑞士法郎資金,但還遠遠不夠。最終,一家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基金會愿意加入這一計劃。經過與市政府、蘇爾壽公司等多輪談判,2009年1月,地塊的所有權轉移至基金會名下,更為溫和、可持續的地塊發展方案開始推進。由于作為地塊使用者的租戶的強勢加入,許多更為切實的措施被納入新方案。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