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考古專家聚首山東濟南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新思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7-17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學術研討會7月10日在山東濟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文物部門、考古研究機構、高校的40余名文物考古專家深入交流“考古中國”區域文明研究項目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推動文明研究理論方法創新,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新思路。

      “山東積極參加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經過幾十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已經建立起中國史前文化格局中最為系統和完善的文化框架。”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在現場重點介紹了海岱地區大汶口、龍山、岳石等文化間的國家演進路徑及其特點。他表示,該省開展海岱地區文明起源研究,探索海岱地區早期國家產生路徑,為實證中華文明史作出“山東貢獻”。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考古學系教授郭偉民以長江中游文明探源工程為例介紹說,長江中游文明探源成果表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不是一天“速成”,而是在漫長的交流融合中逐步形成。中華民族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也是在這樣的交流與融合中逐漸發展形成。

      “在紅山文化已有的考古發現中,既有牛河梁這樣的整個紅山文化禮儀中心,又有胡頭溝、東山嘴這樣的次級區域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賈笑冰將中國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下,以紅山文化考古發現為例指出,紅山文明的機制、體制提供了基于文化認同的“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民眾對本國發展道路的探索,這在當今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提出,每個文明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精彩之處,也有各自的吸引力。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由多種文化互相碰撞、交流融合而成。“以國際化視角來展示,用外國觀眾‘看得懂’的方式來講述,才能更有利于相互理解,才能更好地讓中華文化走出去。”

      據了解,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一直是中國考古學界的熱點,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現已取得顯著成果,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