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植一批巧匠,盤活一批技藝,帶熱一批產業,鄉村振興的動能將更為強勁。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鄉村振興局共同組織開展了遼寧省非遺工坊評定。小亮溝葦編、胡琴制作技藝、傳統木版年畫等17個非遺工坊入選遼寧首批省級非遺工坊。建好、用好非遺工坊,將在推動非遺保護、帶動就業增收、促進鄉風文明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帶動傳統技藝接力傳承
此次評定的非遺工坊品類繁多,有大連貝雕、岫巖玉雕、琥珀雕刻、錦州葫蘆雕等雕刻類的,也有硯臺制作技藝、胡琴制作技藝等制作技藝類的,更有傳統木版年畫、小亮溝葦編、錦州滿族民間刺繡等民間手工藝。“非遺工坊是指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傳統手工藝,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當地人群就地就近就業的各類經營主體和生產加工點。”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處長張曄琳說。
此次評定的17個非遺工坊都是省級以上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有至少一名長期、固定開展該項目傳承活動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桓仁滿族自治縣,記者見到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農民版畫家陳東明,他說:“此次桓仁傳統木版年畫是以藝術工作室的方式入選遼寧省首批非遺工坊名單的。”
桓仁傳統木版年畫不僅展現了工藝價值,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地域文化的魅力。單看《滿族婚禮》《東北大秧歌》《大餅子燉菜一鍋出》《攥湯子》《漬酸菜》《飄香粘豆包》《玩嘎拉哈》《包蘇葉餑餑》等作品的名字,就帶有濃郁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色彩。這些打破學院派的固定造型模式,用夸張變形的手法表現人和物,形成了桓仁傳統木版年畫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我們工作室已經先后與博物館、旅游景點等場館合作,創作出了多個叫響全國的版畫作品。”陳東明說。
非遺保護不只是保護老手藝、講述老故事,還要以人為本,“活態”傳承。目前,在桓仁常年進行傳統木版年畫創作的有30多人,石永君、劉曉宇、王美萍等都是在陳東明的無償傳習下成長起來的。
同樣,岫巖玉雕、大連貝雕、琥珀雕刻、錦州滿族民間刺繡等也創作出了很多關注地域文化的作品,岫巖玉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運岫的素活作品《祈年殿》,完美展現了天壇祈年殿的恢宏莊嚴之美,曾獲國家玉雕最高獎項“天工獎”。大連貝雕《龍鳳呈祥》《百鳥朝鳳》《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等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話故事、古典文學作品,曾在國際博覽會上展出并獲大獎。而錦州滿族民間刺繡題材廣泛生動,如滿族民間故事、民間傳說、薩滿圖騰等,充分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的文化內涵。
此次遼河口漁家菜特色食材加工技藝與習俗也入選非遺工坊,工坊的名字是“盤錦遼河民俗博物館有限公司”。作為遼河口漁家菜非遺傳承人,張嵩和辛亞萍利用20多年的時間收集遼河口地區各種傳統的漁獵農耕生產用具、日常生活用品、餐飲行業用具器皿等民俗老物件,自籌資金建起遼河民俗博物館,館內藏品萬余件。近年來,遼河民俗博物館不斷拓展遼河口文化業態和圍繞遼河口海洋資源的餐飲業態,精心打造民俗博物館里的餐廳,傳承、推廣、發展遼河口漁家菜,傳播古漁雁文化,為遼河文化對外展示打開一個窗口。
推進特色產業增產增收
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工藝,是活態的文化傳承。建立以傳統工藝為重點,依托各類非遺傳習基地,建立一批特色鮮明、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工坊,將推動“遺產”變“財產”。有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各地共建設了2500余家非遺工坊,其中1400余家位于脫貧地區,覆蓋450余個脫貧縣和8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踐證明,建設非遺工坊,在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就業創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各地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記者注意到,此次評定的非遺工坊不僅有以藝術工作室命名的,也有以公司、合作社命名的,而沾上公司兩個字就有了產業化味道。如沈陽胡魁章制筆工藝、大連貝雕、岫巖玉雕、錦州滿族民間刺繡、胡琴制作技藝等非遺工坊均以“公司”冠名。
此次入選非遺工坊的錦州滿族民間刺繡,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保護、傳承和發揚滿族民間刺繡技藝,通過“公司+農戶”形式帶動當地靈活就業。同時入選的錦州葫蘆雕工坊則通過開設公益性培訓,傳授種植葫蘆技術和雕刻、鑲嵌、彩繪葫蘆等,不但讓學員們掌握葫蘆文化和技藝,還帶領學員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一位學員說:“我現在跟著學習更復雜的制作技藝,學成了,收入還會增加。”
此次入選非遺工坊的盤錦小亮溝葦編工坊,通過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以合作社樣式帶動輻射數千人參與葦草編,解決了社會閑置人員就業問題。盤錦市大洼區西安鎮小亮溝村非遺工坊負責人唐恒告訴記者:“參與葦草編后,有了致富辦法,年收入三四萬左右,很多人不再打麻將了,加快了鄉村振興進程。”
談到此次非遺工坊評定初衷,張曄琳說,設立省級非遺工坊,旨在支持培育有一定經營規模的優秀非遺工坊,著力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生活,幫助城鄉居民通過就近就業增加收入、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轉自:遼寧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