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記者從湖南省文物局獲悉,高廟遺址保護與利用研討會日前在湖南長沙舉行。會上,考古學者就遺址保護與利用展開探討,并確認了高廟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價值及地位。
高廟遺址位于湖南懷化洪江市岔頭鄉巖里村,地處沅水中游安江盆地北緣,分布面積3萬余平方米,主體遺存屬新石器時代,為典型的貝丘遺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3次對高廟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玉器,60余種水陸生動物遺存,以及包括白陶在內的表現宗教題材的精美陶器。據浮選所獲稻殼和土壤水稻硅質體等遺存證實,當地最遲在距今7400年左右已有稻作農業。
高廟遺址的發掘和高廟文化的確認,為構建中國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奠定了堅實基礎。為“讓文物活起來”,懷化市委市政府著力整合高廟遺址和安江農校兩地農耕文化資源,規劃建設農耕文化博物館、高廟遺址博物館。
最終,專家就高廟遺址達成幾大共識,建立了沅水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的框架。以白陶為指征的文化因素從沅水山地起源,向外傳播、擴散,影響到淮河以南的大半個中國,對我國史前及后世精神文化的形成深遠影響;出土陶器上的以獠牙獸面、鳳鳥、八角星和太陽為主要母題的戳刻紋飾圖案,是我國史前人類的藝術經典和思想寶庫,也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藝術高峰,對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構成具有重要價值;高廟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帶,是長江中游史前農耕社會飯稻羹魚的典型代表,為考察我國稻作農業起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證。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