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如何保護與傳承好畬族文化?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副院長張先清8日在福建省寧德市表示,要將畬族文化傳承工作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緊密聯系起來,提取畬族文化中的優秀元素,賦予時代性的新意義。
當天,“閩東之光 金鳳朝陽”寧德市畬族歌舞團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寧德市舉行,“如何保護與傳承好畬族文化”成為與會專家學者的聚焦點。
張先清認為,創新性轉化是重點。他說,可以聚焦畬族優秀文化元素與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加以活化推廣;深入研究畬族文化與閩臺一體的關系,提煉兩岸共享的文化符號,將其轉化成為促進兩岸各民族團結共好的文化力量;深入挖掘畬族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現實聯系,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藝術創作和創新,也成為多位專家的“答案”。福建省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章紹同建議,建立畬族民歌的資料庫、畬族民歌口傳的傳習所,并以理論研究成果指導和推動畬族音樂的當代創作,突出畬族音樂的特色,結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努力創作出能在全國廣為流傳的畬族音樂作品。
“用當代題材舞臺精品,講好中國故事。”中國音樂學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陳蔚表示,創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舞臺工作者要從生活中來,以當代審美去打造,舞臺呈現要符合當代審美以及當代觀眾對審美的需求。
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趙鐵春說,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創作不能脫離風格性、作品性以及風格性和作品性的關系,借用式、結構式創作是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創新的突破口。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傳統的畬族藝術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中國煤礦文工團副團長何利山認為,要通過創新和創造,將傳統的藝術元素與現代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打造出具有時代感和地域特色的優秀作品,讓這些作品走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畬族文化。(記者 呂巧琴 葉茂)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