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良渚古城遺址出發往西約10公里,是浙江考古界的“新貴”——小古城遺址。它距今3000多年,發現了院落型建筑群、人工堆筑高臺、城墻與木構水城門等系列重要商代遺跡。
人們往往覺得江南地區要到春秋的吳越爭霸時才再度崛起,小古城遺址的發現,刷新了學界對浙江商代考古重要性的認知。這是此前在浙江杭州舉行的小古城遺址考古發現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的共識。
日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古城考古項目負責人羅汝鵬接受采訪時表示,小古城遺址的“潛力”絕非僅于此,或者說,如今的考古研究成果只是1.0版本。小古城遺址一期考古研究已經進行了8年,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困擾著羅汝鵬。
人工堆筑臺體的用途是什么,算一個。在他看來,它是此次考古中最令人驚訝的發現。
人工堆筑臺體位于廟山發掘區,形狀好似個蛋糕,修筑在小古城遺址最高處——廟山山頂之上,其中東西長超60米,南北寬超50米,有三四層樓高,臺頂和臺腳都發現了建筑痕跡。
羅汝鵬形容,“從遠處看這就是個五彩斑斕的建筑”。臺體表面是不同顏色的夯土帶,分界線十分清晰,說明先民是運了不同的泥土,一條條地用版筑的方式修建的。毫無疑問,他們并非只是修個普通土臺子。“這可以說是中國的‘金字塔’,只不過頂是平的。”
雖然高臺占地面積大,但臺頂的建筑規模卻很小,是個不足100多平方米的院子,建筑的設計十分考究,坐落于正中間,為正南北朝向,臺頂周邊可能還有矮矮的圍墻,能吹吹山頂的風,但可以推測,這里多半是不適合人日常居住的。
據悉,小古城遺址的高臺建筑是同時期中國南方地區發現的最大一座,這樣奇特的造型,在中國同時期也是首次發現。它的來源,是個疑問。有學者認為,它可能是傳承于良渚文化類似瑤山遺址、匯觀山遺址那樣的祭臺。
高臺的用途是祭祀還是天象觀測?臺頂的建筑會是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所見的神廟嗎?羅汝鵬沒有答案,但可以明確的是,它具有特殊功能性意義。
在廟山的西側、南側,考古工作者也發現了建筑痕跡。其中南側的大片地區,與廟山高臺南北相連,通過全面的勘探,這些區域內都發現了黃土與沙土鋪墊的痕跡,而這一現象,在小古城其他區域內都沒有發現,羅汝鵬推斷,這應該是小古城城址內具有更高地位的人群生活的區域,而廟山應該就是這群人實施某種儀式的場所。
能否根據高臺的土方量、建筑規模推算出小古城遺址的規模,以及有多少先民居住?羅汝鵬表示,小古城的面積不大,城內面積只有約25萬平方米。至于有多少先民,很難作出回答。如今進行的只是小古城遺址的一期考古,更多秘密還有待勘探。
良渚文化晚期良渚人去了哪里一直是個謎,小古城遺址的先民,會是良渚人的后代嗎?
羅汝鵬說,目前在小古城遺址區未發現墓葬,無法和良渚人進行DNA對比。但他能肯定的是,雖然與良渚相隔2000年,但小古城遺址先民的生活處處有良渚文化的基因。
他們曾和良渚人一樣,乘著獨木舟在城市里穿梭。
考古發現,在北城墻有一座商代水門遺跡保存較好,是中國同類型中最早的,其用途、結構和秦末至西漢時期廣州南越國木構水閘相似。水門類同于城門,可供舟船進出通行,也能阻斷水流。
“但它內徑偏小,最窄處僅1.5米,只能通過獨木舟和竹筏子。”羅汝鵬推斷,它應該是最小的一處水門。此前,他們勘探過,另一處水門遺跡木構的分布范圍要更寬。
在這片相鄰的土地上,稻作文明被延續了下來。目前發現小古城人用石犁耕種稻田,用陶罐煮飯,可能偶爾宰殺豬、鹿等改善伙食。
他們也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響,可以說是良渚文明和中原文明的繼承者,這正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鮮活體現。
中國青銅器的產生,較早出現于中原地區的中心城邑。小古城遺址出土了銅斧、銅刀等青銅器,從鑄造工藝來看很可能就是受了北方或者江淮地區的影響;從聚落模式來看,小古城遺址也與良渚的高度集中不同。
“良渚古城是權力與信仰中心,是超大型的聚落,呈現出極端的向心性。但3000多年前的長江中下游,沒有特別明確的超級中心,反而遍布著諸多小中心。小古城遺址只是其中之一。”羅汝鵬稱,在小古城遺址的北部,同時期就有湖州毘山遺址、江陰佘城遺址,它們規模也不大。這一文明模式,更像中原地區的采邑制。
他們會是北人南遷嗎?羅汝鵬不清楚,但他覺得,小古城的先民可能是早期越人的一支。據悉,小古城遺址屬于考古界所分類的馬橋文化、后馬橋文化一類,時代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夏代末期至商代,而屬于馬橋文化與后馬橋文化的人群一般被認為是越文化的源頭。
“他們是不是早期越人,我現在也有點懷疑,因為在考古學領域研究人比較困難,現在資料也太少。”他舉了個例子,單從用餐工具來看,誰是中國人,誰是英國人,一目了然,但中國人和日本人都使用筷子,這就很難分辨,還需要更多的考古發現去佐證。
羅汝鵬寄希望于二期的考古發掘。小古城遺址的高臺用途是什么?現場出土了青銅器,它是否有專門的冶銅工業區?整個遺址在東苕溪流域遺址群中是否有特殊地位?像剝洋蔥一樣,這是小古城遺址更內層的未解之謎。
從考古人的角度來說,小古城遺址也是撬動南中國商周研究的一個支點。
在良渚文化消亡后的1000年里,南中國文明漸入沉寂,為何在幾百年后,突然出現了一個文化高峰,出現了那么多的村落與中心?南方的文明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羅汝鵬希望,小古城遺址能拼接起自良渚到東周越國時期2000多年的歷史空白。(作者 童笑雨)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