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為文物插上科技之翼 數字“黑科技”煥新文化遺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5-10





      在湖南長沙,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聯合一個名為“知了青年”的年輕團隊,利用各種數字“黑科技”,讓歷史文化遺產在與科技的碰撞中“煥新”“煥活”。


      “90后”團隊成員孔皓是浯溪碑林數字修復項目負責人。在她看來,數字技術不僅能讓模糊不清的碑文重獲新生,也為更多文物的活化利用帶來了可能。


      地處湖南省祁陽市的浯溪碑林,是大型露天碑林,集中保存了505方唐代以來的摩崖石刻,是稀有的書法石刻寶庫。但由于自然原因,浯溪摩崖石刻表面已出現不同程度的風化,很多字跡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


      “搶救”摩崖石刻,迫在眉睫。以“90后”“95后”為主力的“知了青年”團隊,去年夏天開始開展資料采集工作。


      “盡管許多碑文肉眼已看不清了,但只要刻痕深度還大于0.01毫米,我們就有信心復原它!”孔皓介紹,團隊使用專業設備,從數十個方位對每塊石碑進行圖像采集,后期通過圖片疊加、算力支撐等工藝和技術,實現高精度數字成像,讓石碑石刻上的痕跡重新顯現。


      重獲新生的摩崖石刻,將進入團隊打造的碑刻數據庫。如今,這個數據庫正逐漸變得豐滿——不僅儲存有摩崖石刻的基本信息,為人們提供原始照片、微痕影像、灰度圖、數字拓片等,還梳理出505方碑刻和300余位名人的關系圖譜,方便專家學者、設計團隊圍繞碑文進行二次創作。


      “一次建設,持續使用。這一數據庫,將成為我們搭建‘云游浯溪’‘數字浯溪’等展示平臺的強大支撐。”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理事長、“知了青年”創始人李武望說,未來無論是游客還是設計師或書法愛好者,都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游覽碑林、欣賞石刻、讀懂碑文、學習書法。此外,團隊還將攜手非遺傳承人開發拓印、字帖、文房用品等產品。


      在李武望看來,文物數字化不僅僅是存儲在硬盤里的數字化,更是對傳統文化及其現代產業生態的“煥活”。


      “我們的工作目標,不僅是讓碑文從看不見到看得見,更是讓它能被看得懂、并且被人們所喜歡。”李武望說,“從數字采集、數字修復到‘二創開發’、傳播展示和產業應用,我們希望進一步發揮文化遺產的藝術、學術和產業價值,讓它們更好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記者 張格 鞠銀河)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