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正在深圳舉行。接下來,我們跟隨鏡頭走進文博會非遺項目展區,感受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魅力與傳承。
在江蘇展區,有著2600多年歷史的蘇繡引人流連。非遺傳承人巧妙地將刺繡的柔軟精細與瓷器的厚重感相結合,并將其運用在茶罐、筆筒等器物上。這件雙面三異繡《山水云間》刺繡腕表,正反兩面分別展現了不同圖案、不同針法的刺繡藝術效果。用傳統工藝融合科技和新材料,讓蘇繡走進人們的生活中。
紋樣作為提花織物上綻放的藝術之花,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族風情。中國探月工程官方IP形象“兔星星”身穿的龍年新裝,就是根據蘇州絲綢博物館館藏的明代一級文物“四合云紋”圖案設計而成。在江蘇展區,針對傳統服飾紋樣打造的“絲綢紋樣數字化創新應用”,用數字技術“激活”千年紋樣,經由數字化二次創意,紋樣的形狀、色彩、要素和元素等被巧妙地融入茶杯、香薰等文創產品中,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北展區的這件邢窯白瓷是根據衡水出土的唐代文物白釉鳳首蓋貼花皮囊壺創作的,呈現的是古代中原制瓷技藝與游牧民族文化的融合。陜西展館的歷史時空傳送門、皮影戲體驗隔空互動等裝置將非遺與沉浸式虛擬體驗、數字創意開發結合起來,觀眾可以在這個數字技術區域穿越虛擬時空,漫游在不同的文化遺產現場;還可以利用虛擬技術將自己的動作賦予皮影自由舞動,在趣味體驗中走近傳統文化。
本屆文博會上,安徽歙縣汪滿田嬉魚燈、山西廣靈染色剪紙、貴州黔南少數民族水書、福建布袋木偶戲等都以豐富多彩的互動體驗形式,讓觀眾走近非遺文化。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