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織機腰帶纏于腰間;伸直雙腿,緊踩經線木棍……在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熟練的操作下,一根根彩色紗線慢慢織成精美的黎錦。
被稱作紡織業“活化石”的海南黎錦有著三千多年歷史,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棉紡技藝之一,也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黎族是海南島的世居民族,現有人口150多萬。對于沒有文字的黎族而言,黎錦就像一本“史書”,生動記載了黎族的生產活動和民俗風情。隨著時代變遷,誕生于農耕文明的許多黎族文化遺產正面臨消失風險,黎錦傳統紡織技藝因而也成為傳承黎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不能讓傳統技藝失傳”
“黎錦斑斕的色彩和精美的圖案令人著迷,我13歲就跟著母親學織錦。”談到對黎錦最早的記憶,今年55歲的劉香蘭仍記憶猶新。她回憶,小時候憧憬著自己有一天也能像母親那樣織出美麗黎錦。這一織便是42年。
有一段時間,劉香蘭發現,身邊織錦的人越來越少,織錦成了上年紀婦女的“獨門手藝活”。從那時起,“不能讓黎族傳統技藝失傳”成了劉香蘭最樸素的愿望。
2013年,劉香蘭開始在村里建立黎錦傳習所,召集村里的婦女一起織黎錦,讓更多人加入黎錦技藝傳承隊伍中來。后來,劉香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除了銷售傳統的黎錦服飾外,還承接床旗、壁畫等其他文創產品訂單。
如今,她公司的產品銷售到黑龍江、山東等多個省份,每年營業額達80萬元至100萬元。公司63名員工中,有28名家里曾是貧困戶,現在都已脫貧。
“這些員工以前主要在家干農活。現在學了黎錦技藝,一方面傳承了老祖宗的文化和手藝,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劉香蘭說。
她還當過客座教師,為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和五指山市部分小學定期教授黎錦技藝。劉香蘭認為,讓孩子們從小接受熏陶,有利于更好傳承這項傳統技藝。
“創新是最好的傳承”
今年31歲的陳孟麗是五指山市土生土長的黎族姑娘,從小就對黎錦充滿向往。“我小時候就特別羨慕那些織娘,可以用雙手傳承我們黎族的優秀文化。”她說。
懷著對黎錦文化的熱愛,陳孟麗大學選擇了紡織工藝與貿易專業,畢業后回到五指山市創業。2014年,她成立了個人工作室“布黎布舍”,投身黎錦文創產品的研發,致力于讓古老的黎錦煥發新的魅力。
“‘黎’是黎錦,‘布’則是黎錦制作的原材料。”陳孟麗向記者分享工作室名字的由來,“這正好與‘不離不舍’發音一樣,蘊含著我對黎族傳統文化的喜愛和傳承黎錦技藝的情懷。”
傳統黎錦服飾存在制作時間長、穿著場合少、價格昂貴等不足,使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陳孟麗說,最初創辦工作室是想將傳統黎錦元素和時尚潮流相結合,創作符合當下年輕人審美的服飾,讓黎錦更加“年輕化”。
“時尚、實用、價格合理是我追求的方向。”陳孟麗說,通過局部采用黎錦元素,在設計和剪裁上下功夫,讓服飾更接地氣,同時價格更合理,讓普通人也消費得起。
“在守正傳統基礎上積極創新,才是最好的傳承。”陳孟麗笑著說,傳統產品想要擁抱更大的市場,就必須讀懂當下“潮流密碼”后進行創新。
2019年,陳孟麗將最初的個人工作室拓展,開始運營成熟的黎族文創產品。如今,她設計的黎族文創產品已有100多種。“黎錦元素與當下流行趨勢的結合既保留了黎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讓它具備更強大的生命力。”她說。
“讓黎錦文化傳得更廣”
在五指山市,目前有黎錦技藝傳承人64名。為進一步推進黎錦技藝發展和傳承,五指山市建起了黎錦技藝傳習場館,還開辦了黎錦技藝項目培訓班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班。
“我們和意大利馬蘭戈尼學院深圳校區開展合作,請國外老師給我們學員上課,讓他們了解最新的時尚理念和動向。”五指山市文化館館長劉麗婷說,黎錦保護要在傳統基礎上,契合當下時尚潮流,才能實現有效傳承。
2023年,五指山市先后派出6批次共78名非遺人才,赴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國進行黎錦文化展示展演。在劉麗婷看來,黎錦文化走出“國門”也是文明交流互鑒,在國際交流合作中不斷創新,黎錦的國際化之路將會越來越寬。
劉香蘭已不止一次帶著黎錦赴國外展演,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她難掩興奮。“每次去國外展演都非常高興。帶著黎錦‘走’出去不僅展現了黎族文化魅力,還能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帶來不少啟發。”
“黎錦改變了我的人生。”劉香蘭說,她會繼續努力推廣和普及黎錦技藝,讓黎族文化傳得更廣,讓黎錦傳承走得更遠。(記者 周慧敏 程瀟)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