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延3000多公里的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究竟要保護什么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6-13





      在綿延近3200公里的大運河的“河之端”,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單霽翔發問:保護大運河,我們究竟保護什么?


      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 是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的北端點,承載著豐富的運河歷史遺存和文化內涵,在運河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西城文化總標識的文脈綿延。近日,一場大運河文化主題沙龍在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 海 清苑舉行,匯集了北京、天津、河北、安徽等大運河沿線多個城市的專家學者。


      今年是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十周年,而包括單霽翔在內的一批專家學者早在20多年前就為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遺產奔走。


      單霽翔回憶,他曾于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分別寫了提案,呼吁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遺產。在2007年《關于推進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提案》中,提案人除單霽翔外,還包括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作家馮驥才、歌唱家李谷一等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


      清華同衡規劃院遺產保護與發展分院院長、大運河申遺文本總負責人張謹記得,當時專家們為了大運河申遺工作來回奔走,“這當中也掉過眼淚,挺辛苦的。”現在,仍有一幫人矢志不渝地為大運河努力工作、振臂呼吁,“這是人生當中很感慨和很值得慶幸的一個事兒。”


      單霽翔還提到,大運河申遺工作涉及沿線8個省(直轄市)、35個城市,“從來沒有過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廣闊的區域來申報世界遺產。”


      為何要舉多城之力、集多方智慧推進大運河申遺?單霽翔列舉了大運河沿線16個需要保護的景觀,例如歷史景觀、建筑景觀、運輸景觀、民俗景觀等,在他看來,這個宏大的項目遠不只是保護一個人工的河道那么簡單,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提到了一個詞,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他認為,中華文明正像一條浩瀚的大河,由多條支流匯聚成一體。大運河是中華文明重要的部分,推進大運河申遺,能夠讓中國人更深切地體會運河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提到,保護大運河不僅僅是要把它作為一條河來保護,而且是要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來保護,“這才談得上我們今天所講的傳承”。


      宋新潮解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評估標準中,最核心的標準就是促進人類交往。所以,運河除了要關注其運輸功能,更要關注運河上的人。


      “中國的歷史足以證明,連通才能創造價值,才能改變社會,才能豐富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認為,大運河在文明交流互鑒方面也有重要價值。“如果看著各種膚色的人在大運河上都能夠享受中國的文化,享受中國的美景,體驗中國的歷史,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傳播和國際交流。”


      張謹希望,未來的大運河不僅能變成文化傳播的平臺,也能夠變成產業發展的平臺。例如,讓沿線的非遺產品、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等都在運河上匯聚,讓青年借助這條古老的運河實現自己的價值和人生理想。


      “我們很多事情是靠下一代去做。如果大運河變成我們年輕人心目中向往的地方,能夠為他們的創業,為他們的人生價值的實現貢獻一點東西,這就實現了我的目標。”張謹說。(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轉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