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在江蘇省宜興市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雒樹剛,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古小玉,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饒權,江蘇省副省長夏心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等出席開幕儀式。
開幕式上,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組織第三方科研機構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研究院編撰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藍皮書2024》正式發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標識也在開幕式上進行了發布。
開幕式現場,安達組合帶來了開場歌曲《宴歌》《四季贊》,展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蒙古族呼麥、蒙古族長調、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的無限魅力與不朽的生命力。發布環節間隙,非遺節目精彩不斷。舞蹈《錫繡芳華》、昆曲《牡丹亭·游園》、洮泯花兒《不唱花兒心不甘》、建湖雜技薈萃《越古·淮今》等節目紛紛精彩上演,將無錫精微繡、昆曲、二郎山花兒、建湖雜技等非遺項目的獨特風采一一呈現,上演了一場令人難忘的非遺盛會。
本屆非遺保護年會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無錫市人民政府主辦,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宜興市人民政府承辦。年會以“守正創新 賡續薪火”為主題,通過匯集全國300余項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以館、店、鋪、攤、街、水域的立體展陳方式,全面呈現“水韻江南”“食行九州”“千茶百器”“錦繡中華”“曲苑雜壇”“窯窯相望 薪火相傳”六大板塊內容,連續三天舉辦非遺大集,讓觀眾沉浸式體驗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非遺盛宴。
據悉,此次年會論壇包含一個主論壇兩個主題論壇,并首次特設“非遺人之家”圓桌沙龍,來自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深入探討新時代背景下非遺保護傳承的新使命、新趨勢及新傳播方式。
轉自: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