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馬合作推進送王船文化保護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8-23





      “我是馬來西亞第四代華裔。我們的‘根’在中國,我把孩子帶來,是希望他知道祖先是從這里‘下南洋’的。”近日,馬來西亞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顏天祿參觀完福建廈門鐘山水美宮后說。


      當天,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專家組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巴莫曲布嫫與顏天祿等一行人實地調研中馬送王船文化基地,首站抵達廈門鐘山水美宮。


      聯合申遺


      2020年12月,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今年是中馬建交50周年,送王船聯合申遺也進入第四個年頭。中馬聯合申遺的目標是共同保護好跨境共享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巴莫曲布嫫告訴記者,此次調研是為了進一步落實中馬聯合申遺所承諾的保護計劃,重點在于活態實踐,發揮社區作用,打造一個多方參與的共同行動機制。


      互鑒經驗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于中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用以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于15至17世紀形成,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閩南傳播到東南亞。


      在馬來西亞,送王船主要的流傳地區是馬六甲,如今這里已建成一座送王船博物館,里面收藏著100多年前馬來西亞送王船活動的照片,還有百年來歷次馬來西亞送王船活動的用品等珍貴文物,展示送王船在馬來西亞的今昔演變。


      目前,閩南地區多個與送王船文化相關的村落已建成部分紀念性設施,但主要集中在展示送王船本身及其制作工藝上,對于整個申遺過程以及中馬兩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缺乏系統性介紹。


      “我這次來就是希望能在廈門落實建設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保護展示館。未來,我們也會把馬六甲送王船博物館保存的文獻和展品復印件運來中國一起展示。”顏天祿表示,未來中馬雙方可以共享史料、互鑒經驗。


      代際傳承


      作為最早發起送王船申遺的參與方之一,鐘山水美宮有著悠久的送王船歷史文化傳承和深厚的民俗實踐基礎。鐘山水美宮相關負責人系統介紹了建設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保護展示館的有利條件和初步設想,中馬兩國專家學者也就此展開深入交流研討。


      “文化需要傳承。我將我的小孩帶來,就是希望讓他了解中國是如何傳承保護送王船文化的。”顏天祿表示,此次攜家人來到中國是“尋根之旅”,中馬兩國聯合保護和傳承送王船文化這項事業需要更多年輕人的積極參與。(李思源 翁盈盈 張怡芬)


      轉自: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