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歷史街區“復古開新” 帶你感受今昔相映的文化魅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8-26





      腳下是麻石路,身旁是青磚墻,沿途有名人故地、歷史遺跡……近年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化不斷為文旅融合“加油”,那些交織著煙火氣、文化味、歷史感的景觀正成為游人最青睞的“打卡地”。這個暑假,不少游客喜歡穿梭于廣東各地的歷史街區和老建筑,感受今昔相映的文化魅力。


      在文旅產業賦能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廣東多地通過老街區微改造等做法,創新手段對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性保護,為文旅融合提供核心內容。越來越多市民游客也受益于此,以“城市漫步”的方式,細細享受更具有民族記憶和情感共鳴的文化之旅。


      城市漫步 為年輕人近距離“導賞”歷史文化


      “站在沙面,我們凝望著那片曾經見證滄桑的水域,聆聽著近代史的低語。穿梭于騎樓的光影間,我們尋覓著那些即將消逝的俗語,它們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是地域文化的根脈……”廣州的城市導賞團隊“BOOK導賞”在暑期活動召集的開篇說明上如此介紹。


      隨著廣東各城市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活化利用不斷加強,古城、古街、古鎮中蘊藏的一條條城市文脈不斷展現在市民游客面前。更多人熱衷于邊行走邊聽講解的形式,通過對現場實景的聽、看、摸等感受體驗,解讀它背后的建筑、人文、社區、習俗等構成這座城市氣質的一切元素,把每座城市的價值得以保留、傳播下來,類似“City Walk”(城市漫步)的旅行方式受到年輕人的推崇。


      據了解,“導賞”概念近年才引入內地,現仍處于萌芽狀態,呈現發展趨勢。廣州是國內較早出現導賞員的城市,導賞的影響力隨后擴展至廣東乃至全國。目前,在廣佛地區,活躍著“省城風物”“BOOK導賞”“城寶圖”“粵賞計”等為人熟知的有導賞業務的團隊。在廣東省內的深圳、東莞、汕頭、中山、湛江等歷史文化沉淀相對深厚的城市,也陸續出現從事導賞活動的個人或團體。


      雖然City Walk形式的城市行走類導賞活動受時間性、主題性、經濟性等因素影響,規模不大,但還是有別于小眾旅游“新寵”,仍然和今夏的氣溫一樣“熱度”十足。“相比2019年以前,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有一次導賞活動,到如今一個月2至3次,今年暑假8月已經達到5次。”“BOOK導賞”的鄺家健告訴記者,在廣州,強調在城市里隨心所欲、慢節奏地漫游,深度體驗城市的歷史、人文風光的City Walk活動受眾群體是越來越大,而沙面、長堤、西堤等古建筑群,以及傳統習俗節慶或歷史事件紀念等主題活動備受市民游客歡迎。


      鄺家健介紹,他們在今年6月23日(歷史上沙基慘案發生之日)舉辦了“鵝潭來夷沙面租界橫江”城市導賞活動。活動從沙基慘案“毋忘此日”碑(沿江西路粵海關博物館前廣場)開始,沿著沙面東橋、法國警署舊址等歷史建筑一直走到沙面西橋,介紹沙面曾是中國唯一的人工島租界,是少有整體被列為保護對象的歷史建筑群,現在留存下來的過百座洋樓都是凝固的近代史,“借此導賞,參加者不僅能了解沙面租界的來由和舊事,還能進一步了解本市的近代史。”他認為,和City Walk一樣,城市導賞也會越來越受到歡迎,特別是在境外城市導賞已經發展較為成熟之時,越來越多外地游客來穗旅游,選擇導賞了解在地文化也是大勢所趨。


      結合自身城市導賞和本地文物文化保育等經歷,鄺家健認為,目前廣州乃至廣東在老建筑等文物保護上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不少政策措施走在了前列。不過對文物古建筑不僅要嚴加保護,還要做一定程度的開放活化,讓公眾可以去接觸,“正確、科學地用起來,除了作為展覽場所,還可以適當地商用,才能更好延長古建筑的壽命,客觀上也能對公眾起到更好的文物保育教育。”


      “繡花”功夫 讓老城區煥新有活力


      近些年來,精雕細琢的“繡花”功夫,讓以永慶坊為標志的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留住了文化底蘊,留住了老廣們的鄉愁,煥發出新的活力,成為文化新地標,成為了解廣州歷史和嶺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走進廣州荔灣的永慶坊,復古式的建筑沿著青石板路向里延伸,熙攘的游客在修舊如舊的建筑里穿梭,在彌漫著傳統藝術的街頭步入網紅書店、各式清吧,感受著傳統與現代相互交織的美好。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李若嵐表示,文旅產業賦能城市更新,關鍵要立足城市獨特的在地文化,對其資源優勢進行精準的產業定位,通過導入新業態,實現文化淵源和原有業態的互為補充、歷史與現代的有機融合、文旅與消費的無縫銜接。


      例如,潮州市湘橋區便堅持古民居、歷史建筑的保護活化利用,2018年率先開啟微更新項目試點工程,2021年啟動街巷改造項目。項目啟動以來,擁有全國首批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和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等城市名片,初步打造成為集文物保護與文化體驗、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特色文化商業等功能為一體的文物博覽區、文化展示區、古城生活區和旅游商業區,文物保護成果有效地惠及當地民眾。


      當地以繡花功夫實施古城“微更新”“微改造”,在古城活化保育中沒有進行大規模外遷居民,古老街區和豐富民俗相映生輝。潮州菜、工夫茶等融匯于日常社區生活,街區傳統婚嫁喜鋪、“復古”老理發店等延續濃郁的市井煙火氣,為游客呈現一個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古城。


      佛山是全國最早探索推進“三舊”改造的城市之一,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佛山市通過在城市更新中強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融入特色文化要素,推動嶺南天地、南風古灶等歷史文化街區“舊貌換新顏”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佛山市祖廟街道提出“佛山古鎮”戰略目標,在街道城市更新中嵌入文化理念,形成了城市更新視野下歷史文化街區突圍的模式,包括:歷史文化街區微改造模式、文化賦能商圈活力模式、產業聯動更新模式,堅持對有價值資源的合理利用,讓城市文化與現代市場機制相結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推進文化傳承,讓傳統文化和新時代傳承下去。


      佛山古鎮被納入佛山城市形態提升重點區域,是省、市級特色小鎮培育對象,2021年8月入選全國特色小鎮50強榜單,逐步成為歷史文化產業化實踐典范、城市老城活化復興實踐典范、嶺南文化體驗式旅游典范的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


      佛山市禪城區委書記嚴冰介紹,之前是把文化作為牽引力從外部推動“三舊”改造,到了現階段,更多考慮的是“融入”,老戲新唱。目前,80%的文物建筑實現了活化利用。通過強化文旅融合,禪城以文化之“潮”喚醒城市新動力,以文化之盛帶動城市新活力,完成一個傳統工業城市中心的“逆襲”。


      專家


      活化利用文化遺產 讓文旅融合更有品質


      從古到今,城市或街區都在不停更新,只不過古代的更新是被動的,而當下的“城市更新”是順勢主動而為,更有計劃和目標。廣東通過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老舊城區功能重塑、主題街區特色聚集等創新實踐,大力推動催生了大量新興的公共休閑空間和文旅場景。


      從事產業觀察與研究的廣東文旅興趣營負責人吳丹,長期跟蹤文旅行業動態,調研走訪了諸多文旅企業與項目。她注意到,“城市更新”一方面加速文旅和商業的跨界整合,另一方面也讓人們重拾地方記憶,關注“附近的消失”,進而帶動地方文化的挖掘與傳播,讓City Walk等城市漫游活動得以開展,客觀上帶動文旅消費。


      她認為,City Walk不單可以是城市考古和文學散步,也可以是“公園20分鐘”,還可以是一種社區探索,它不單需要空間上的線路策劃,更需要時間上的體驗設計和優質的內容導賞。特別是在青年群體當中,City Walk也是一種行之有效、備受青睞的社交場景,因此活動策劃、深度體驗也十分重要。可以說,城市漫游式旅行反映了青年群體獨特的旅行觀念。


      目前在城市發展更新過程中,對一個大的、歷史悠久的城市區域全面保育并活化,存在不小的難度。吳丹建議,可以利用好“點、線、面”的關系。如圍繞歷史上著名的人物或事件發生的地點、建筑保護,進而“連成線,帶動面”形成活化的主軸。


      她進一步建議,不妨通過年輕人的視覺,特別是跨界的視角,進行文化的、當代的轉移和表達,激發當代年輕人共鳴;通過傳統或者在地的文化去做引流,用當代藝術審美或者文化表達方式滿足消費者,讓文旅產品不再單薄。“總的來說,就是需要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講好獨特故事,加強文化內容生產,鼓勵創新創造,讓文化成為旅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吳丹認為,只有文化資源、文化內容、文化符號、文化故事等文化元素與現代時尚深度融合,將文化和旅游價值鏈深度融合,才能讓旅游產品更豐富多樣、更有內涵,更好地滿足游客對品質化旅游的需求。這樣才能發揮旅游業在促進文化保護與活態傳承中的作用,讓更多文化產品走進大眾視野,讓游客將文化故事講述給更多人聽。(文/羊城晚報記者 黎存根 )


      轉自:羊城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