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遺產煥新生 傳播文物之美打破時空界限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12





      科創不僅提高了制造業的產能,也在山西省的文化遺產保護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很“出圈”的一款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里面有不少場景都是在山西取景,比如小西天、云岡石窟、應縣木塔和佛光寺等。


      從創意打卡照到深度研學游,歷經修繕保護的云岡石窟穿越千年時光,與世界游客相遇。然而,現在的游客也許很難想象,這座瑰麗無比的藝術殿堂,在過去是另一副模樣。


      這個建筑當地人稱“老山門”,從這里再往上走50米,就能一睹石窟造像的真容。這片廣場前曾經是一條煙塵漫天的運煤專線。


      在過去,隨著大同市工業和經濟的發展,距離云岡石窟僅350米的109國道云岡段車流量與日俱增。每天經過這條道路的大型運煤車有16000輛,由此造成的粉塵和廢氣污染十分嚴重。


      這是通過虛擬技術復原的當年云岡石窟外的景象。遠處的運煤車川流不息、塵土飛揚,近處的村莊和棚戶區上空煤煙彌漫,云岡石窟造像的光華逐漸被煤塵掩蓋。


      煤灰帶來的危害不只有石像身上的這身“黑色袈裟”,它其中夾雜的硫元素會與巖石發生反應,加快石像被侵蝕的速度。


      為了保住云岡石窟,當地建設了一條運輸新線,將石窟周圍來來往往的運煤車輛分流到1500米以外。之后,隨著進一步的環境整治,石窟周邊的住宅區被改造成景區,原有公路也改道至石窟背后,昔日的煤煙滾滾才變成今日的林海茫茫。


      在封閉保養的石窟內,文保人員搭起腳手架,拿起軟毛刷,為一尊尊佛像擦去灰塵,讓石窟光華重現世間。然而,除塵清理只是石窟保養的一小步,文保人員需要面對的,還有空鼓、起翹、開裂等13種病害。這其中,很多病害肉眼難辨,只有借助專業的檢測儀器才能做出科學診斷。


      在修復實體文物的同時,文保人員還會用3D掃描技術,為每一個文物建立數字檔案。


      通過VR設備和3D打印技術,原本不可移動的佛像就能活起來、動起來,云岡之美的傳播由此打破時空界限。


      科技賦能文物保護的成果還不止于此。在云岡石窟這座最著名的第20窟露天大佛西側,有一座在北魏時期就已經坍塌的立佛。為了重現佛像原貌,云岡研究院的科研團隊依據在石窟周圍考古發掘出的130塊殘石,利用AI技術進行拼接重組。


      云岡石窟從歷史走向新生的背后,是無數文物保護工作者的盡心守護。多年來,一代代云岡人始終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在保護的基礎上活化利用,深入挖掘這座世界文化遺產蘊含的歷史內涵。


      昔日的“小云岡”已經蛻變成一條宏闊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帶,這就是文物大省山西保護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交出的答卷。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