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曙光現,大禹治水開山川。黃帝鑄鼎龍飛天,周召分陜在陜塬……”10月31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采風團走進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高亢粗獷的古旋律,集“敲、說、唱”于一體的曲藝表演——陜州鑼鼓書正在上演。一支配合默契的老年說唱隊搖頭晃腦、神情投入地敲著鑼鼓、拉著二胡,引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鑼鼓書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藝術,又叫“神鼓書”,集“敲、說、唱”于一體,主要流行于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帶,可上溯至古代敬三皇神戲曲形成之前,唐末宋初最為流行。陜州鑼鼓書歷史悠久,方言土語演唱,鄉土氣息濃郁,節目開場前,藝人都要先奏一陣開場鑼鼓,制造氣氛、招攬聽眾,早期以鉸子、鑼鼓、箏伴奏,后來逐漸加上弦樂器,主要為四股弦,所以當地群眾也稱其為“四股弦書”。2021年,陜州鑼鼓書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秦仙綢是這支老年說唱隊的領隊,今年62歲的她也是陜州鑼鼓書第四代傳承人,她從13歲跟隨盲人師傅開始學習,至今已經從藝49年。
近年來,為保護傳承陜州鑼鼓書這一古老的曲藝藝術,秦仙綢先后創作了《一起奔小康》《兩口子吵架》等膾炙人口的新作,并登上中央電視臺《鄉村大舞臺》、河南衛視《梨園春》節目進行鑼鼓書展演。為保護傳承這一瀕臨消失的民間曲藝,秦仙綢和老藝人們每逢節假日都堅守在地坑院為游客表演。
“以前多以盲藝人為主,每個書班四到八人不等。”秦仙綢介紹,鑼鼓書的獨特之處在于一位藝人可以同時操作多種樂器,一人同時扮演多種角色,音色變換技藝高超,“其獨特的演唱形式是很多藝術難以模擬的”。
“鑼鼓書的傳承一直是我的心病。”秦仙綢說,唱腔和鼓譜是口口相傳,沒有現成的文字資料,演奏者要口齒伶俐、有一定的表演才能,還得熟練掌握一門民族樂器,學習難度大,加之現在年輕人對傳統戲曲缺乏興趣,讓陜州鑼鼓書傳承變得越來越艱難。
所幸的是,近年來,隨著有中國“地下四合院”之稱的陜州地坑院逐漸走紅網絡,吸引了大量游客來此聆聽陜州鑼鼓書這一曲藝視聽盛宴。如今,陜州鑼鼓書已被廣泛認為是中國的“架子鼓”和“爵士樂”,鑼鼓書演奏劇目也從傳統演變成流行,有唱出陜州特色美食的《陜州十碗席》,也有傳頌當地歷史文化和當下美好生活的《在陜之州》。
談及陜州鑼鼓書現在的發展,秦仙綢感到很欣慰:“陜州鑼鼓書藝人以前以盲人為主,基本只在周邊村子表演,鮮為人知。現在陜州地坑院成了鑼鼓書技藝傳承的根據地,喜歡這門曲藝的觀眾更多了,知名度也更廣了。”(記者王佩)
轉自: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