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明園考古有多項新發現 發現宮門、供排水設施等遺跡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1-15





      今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聯合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開始對文源閣遺址局部開展考古發掘工作,隨后在現場發掘出宮門、御路、河道、供排水設施、蹬道等遺跡,其中有多項是最新發現。本月初,考古發掘工作基本結束。


      院落構造清晰呈現 初步解開地基謎題


      文源閣遺址位于圓明園西北部,原為四達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為文源閣,是一處以皇家藏書樓為主體的園林景觀,主要用于收藏《四庫全書》等典籍。通過本次考古發掘,明確了宮門、藏書閣、碑亭、月臺、趣亭、圍墻等建筑的具體位置。


      在文源閣藏書樓東側“文源閣記”碑亭基址處,發掘團隊打開了一處剖面,揭開了這些建筑是如何建起的謎題。


      此外,藏書樓前水池中心點的巨型北太湖石玲峰石的底座也被發現,這些大型條石是通過鐵質的銀錠鎖、扒鋦釘牢牢固定成的平面基底,承擔著高達數米的玲峰石重量。專家表示,從這些地基基礎可以看出,文源閣作為皇家建筑,在建造上可以說是精益求精。


      首次發現完備的供排水設施


      對于藏書樓,當時最重要的設計是預留防火滅火的設施。所以,文源閣的院落內,專門開辟了一個大型水池,一方面可供觀賞,另一方面便于取水。以往,研究人員雖然初步判斷這里的水是活水,但并未發現明確佐證。本次發掘,首次發現了完備的供排水設施。


      考古人員通過對院落內外一些區域的勘探發掘,找到了多處通道,并有了初步判斷。


      歷史上,文源閣附近有豐富的水源,院外河流內的水通過地下供水涵洞流入院內的水池,以備蓄水和救火使用,這與古建筑前的銅缸有相通之處。文源閣是木建筑,大量書籍的堆放容易產生火情,因此在規劃時就對防火措施有了設計。而這樣的水又如何確保始終是一池活水呢?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 張中華:除了我們看到的供水系統之外,在它圍墻南側,我們發現了三條排水溝,另外在它的南墻底下,我們發現了一個水漏,整個院落的水就會通過這個地漏,排到前面的河里去。我們通過發掘發現院落的里邊和外邊是有一定高差的,院內高,外面低,有一部分水就可以存到前面池子里邊,多余水就通過這個地漏到前面河里去,所以整體它的考量是非常周到。


      原始道路重現 充滿自然趣味


      其實不止這些地下的建筑基址,原始地面上的道路通過這次考古發掘,也都全部重現。院落內的這些道路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總臺記者 王勝東:這是文源閣院落內之前的地面,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古發掘之后,工作人員向下打通了大約半米左右,讓文源閣內原始的路面重見天日。我們可以看到在路面上有大量的不規則的這些石塊,由它們構成了整個文源閣院落內的道路系統,從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向南,可以抵達假山,還有月臺、趣亭以及宮門等地,那么向北可以到達碑亭還有藏書樓以及藏書樓的后門。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這里設置了多處“人”字形岔路,方便不同方向通行,這樣的結構在以往的圖示材料中未曾出現。


      再次出土琉璃構件 與史料相互印證


      與發掘工作同步進行的還有相關文物出土工作,目前已采集到各類粉彩瓷片、青花瓷片、琉璃建筑構件等文物。


      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陳輝:文源閣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不少的琉璃構件,還有一些石刻,包括一些帶有戳記的磚等等都是很寶貴的遺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些琉璃構件。


      首先大家看這個黑色的琉璃瓦,黑色在五行中屬水,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藏書樓,就是文源閣藏書樓它是黑色琉璃瓦覆頂,綠色剪邊,這次這種黑色琉璃瓦的出土也印證了這個歷史記載的真實性。


      另外還出土了這種黃色的琉璃瓦,在這個黃色琉璃瓦上面還有嘉慶官窯的一個戳記,證明在乾隆之后歷朝對文源閣都是有不斷的一個進行修繕的過程。


      專家表示,本次圓明園文源閣考古發掘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后續研究等工作已經全面展開,預計將于明年發布相關考古成果。


      轉自:央視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