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的金斯太遺址發掘工作取得新突破,完成6-9層的發掘工作,發掘面積為20平方米,出土陶片、裝飾品、骨器、石制品、動物化石等各類文化遺物4000余件。
6月至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蒙古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內蒙古博物院、錫林郭勒盟博物館、東烏珠穆沁旗烏珠穆沁博物館聯合對金斯太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主要是對洞口西側格梁繼續進行發掘,完成6—9層的發掘工作。
本年度發掘取得了對遺址地層、石器技術特點和動物化石保存等方面的新認識。發掘主要集中在洞穴的西側,通過對文化層的細致區分,發現遺址不同部位第9層分布的高度差別較大,為后續研究帶來啟示。
本年度發掘發現了技術特點清楚的勒瓦婁哇石核和其他勒瓦婁哇產品,為理解遺址早期人類的技術特點提供了新材料。此外,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豐富,表面風化程度相比于洞穴中部較輕,為理解洞穴不同位置的遺址形成過程有所幫助,也提供了探討古人類對動物資源開發利用的良好研究材料。
11月24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召開了金斯太遺址2024年度考古發掘項目驗收會。專家組認為金斯太遺址不僅是中國北方一處關鍵的早期人類洞穴遺址,也是歐亞草原上一處關鍵的史前洞穴遺址,對豐富歐亞大陸史前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遺址連續的地層序列和豐富的文化遺物為探討先民在歐亞草原東部地區5萬年以來的生存適應策略提供了基礎,也為東西方古人類遷移、技術擴散、文化交流等提供了考古實證。
金斯太遺址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第二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中被發現,洞口方向為朝西北,洞穴口部最闊,寬16米余,進深24米,最窄處近4米。該遺址是中國北方一處重要的早期人類洞穴遺址,保存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1995年被評為旗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評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者劉欣榮)
轉自:央廣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