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經歷600多年的戰火和城市變遷,明故宮大部分地面建筑毀佚,其中消失最徹底的當屬皇城的東線。
近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一份批復函透露,南京李府街道路拓寬改造中,新發現了城墻遺跡。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向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求證,基本確認遺跡為明故宮皇城東線城垣,系首次發現。
道路拓寬發現20余米城垣遺址和排水涵洞
李府街是一條南北向道路,長800多米,北連中山東路,南接后標營路,地處歷史上明故宮的范圍內。相傳李府街北段為明朝開國名將,朱元璋外甥、養子李文忠的府邸,南段為吏部衙門所在地,街巷因而得名。
李府街前期因實施拓寬改造,考古部門進行了勘探發掘。
國家文物局在批復函中明確表明“加強對考古成果的分析研究,結合南京皇城城墻歷史文獻等相關資料,進一步研究明確新發現城墻的走向、墻體寬度等信息。”這意味著李府街考古取得重要發現。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證實,在配合李府街拓寬改造進行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段連貫的城墻遺跡,遺跡南北走向,長度約20多米,寬度目前尚未完全揭示。根據史料記載及其位置、走向,基本可以確認為明故宮皇城城垣東線的一段。此外,考古人員還在李府街發現了一處東西向的排水涵洞遺跡。
記者走訪現場看到,此次發現的城墻遺跡位于李府街南段道路的西側,施工圍擋內筆直排列著多個考古探方,走向與李府街道路幾乎平行。涵洞遺跡在其北側不遠處。現場施工工人介紹,涵洞是大方磚砌的,有2米多寬。
為勘定明故宮皇城東線范圍提供了重要線索
明故宮由宮城、皇城內外兩重城垣組成。根據地面建筑、護城河水系和已有考古發現,宮城現存有午門城門、東華門城門、西華門基座遺址以及較完整的環繞四周的護城河,宮城的東南西北范圍基本明確。
皇城的范圍則相對模糊。其西線現存有西安門城門、護城河;南線上的承天門尚未發現,留存有承天門外的外五龍橋、護城河;北線曾發現相關庫房建筑遺址,留存有北安門街、后宰門等地名;東線則未發現城墻和東安門,也未發現護城河。地表唯一有關的遺存是中山東路534-5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住宅區內還留存有“東安門村”的地名。此外,僅留存有一張上世紀初拍攝的東安門照片。
“此前歷年考古只找到了皇城東線一些遺跡點,此次是首次發現連貫的城墻,為勘定明故宮皇城東線范圍,進而尋找皇城一些重要的城門位置,提供了關鍵線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
根據此次在李府街上發現的皇城東線城垣的走向,可以推測出已經消失的東安門很可能也位于李府街的北段,在今天“東安門村”以西近200米。
下一步找城墻拐點,繼續探索皇城南線范圍
李府街道路拓寬改造項目建設單位南京地靈建設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11月底已經接到了文物部門的批復,將按照文物部門的要求,對已發現的遺跡回填,進行原址保護,道路管線鋪設也將從遺跡的下方繞道通過。道路拓寬后,地面采取不同材質的鋪裝設計,向公眾展示已發現皇城城墻、涵洞等遺跡的位置、走向等信息。
記者了解到,考古部門下一步將根據南段剩余路段的擴寬改造計劃,繼續開展勘探發掘。“李府街的南段有可能就是皇城東線城墻南端向西拐彎的地方,我們希望能找到這個拐點和向西延伸的城墻遺跡。”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找到了拐彎后東西向的皇城南線城墻,那么根據其走向,就有望確定皇城南線的范圍。同時,進一步向西延伸,一直到與御道街的交匯處,就很可能是皇城正南門承天門的位置。
同時,建設單位也將與考古部門緊密配合,對已經完成考古的路段盡快恢復交通。地靈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到2025年4月開放雙向單車道,恢復李府街南段機動車通行。(記者 張可)
轉自: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