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考古研究院1月8日透露,2022-2024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在陜西中部、渭河北岸一級支流石川河流域(富平段)新發現12處舊石器遺址,并對其中的朱黃堡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是該區域首次發現和發掘舊石器時代遺址。
石川河右岸周家坡、廟溝等8處遺址其年代約在距今60多萬年至3萬年之間。石川河左岸4處遺址以朱黃堡遺址最具代表性,該遺址累計發掘900余平方米,發現3處古人類用火遺跡,出土了26000余件石制品和500余件動物化石,其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絕對年代約在距今30萬年至4萬年前后。
據介紹,富平石川河流域距今60萬年至30萬年間的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巖為主,剝片多采用硬錘錘擊法;石器主要為石片石器,多見中小型的刮削器、凹缺器,修理多較簡單。距今30萬年至7萬年左右的石制品新出現了較規范的盤狀石核、單臺面定向剝片漏斗狀石核;石器以中小型的刮削器為主體,凹缺器、尖狀器、石錐亦較多,還有少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鎬等重型工具,石器修理大多較為精細。距今7萬至3萬年前后的石制品數量相對較少,表現出逐步小型化、精細化的特點,呈現出舊石器時代中期向晚期過渡的特點。
考古人員認為,富平石川河流域舊石器時代遺址群的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該發現填補了石川河流域和渭北中部廣大區域舊石器時代遺存分布的空白,將該地區古人類活動的歷史從距今7000年前后追溯至距今60多萬年前;出土了數量眾多、特色鮮明的小石片石器工業系統的石器,并首次在渭北地區發現了原位埋藏的盤狀石核、手斧等重要遺物,豐富的人類文化遺存為渭北乃至黃河中游地區古人類石器技術演進、人類行為適應方式等科學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資料;通過堅實的地層埋藏學和年代學證據,初步建立起了渭北地區自中更新世早期以來長達60多萬年、連綿發展的舊石器文化序列,更加有力地實證了中國古人類及其文化的連續發展演化過程。(總臺記者 雷愷)
轉自:央視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