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日盛會必有苗鼓。春節期間,湖南保靖的村廚小村鼓聲陣陣,來自水田河鎮的村民以傳統民族習俗"苗鼓"慶賀新春。中國商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苗家人以舞會友、擊鼓傳魂,民俗傳統把大家團結在一起,永不止步;苗鼓聲聲,湘西苗族鼓舞以創新姿態"鼓舞"世界。
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保靖縣葫蘆鎮獲得了"中國苗族鼓舞藝術之鄉"稱號,葫蘆鎮原生態苗鼓隊打的苗族鼓舞,鼓點時輕時重、時快時慢,鼓舞氣質剛烈、氣勢磅礴。該鎮苗鼓隊還多次參加全國土家族苗族歌舞展演、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等,并獲得殊榮,把苗族文化、苗族鼓舞推向全國。
在湘西苗族鼓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洪富強家中,記者見到了湘西苗鼓。據了解,幾十年來,洪富強先后培訓苗鼓手超5000人。2003年,洪富強把"八合拳"招式一一拆開,畫成草圖,演繹出50多個鼓舞動作,并組織村里21名苗鼓弟子排演新創作的動作,一套由沖拳(擊)三防、五進關公、狂風擊耳等10多個動作組合而成的苗鼓新打法出爐面世,被命名為"八合鼓"。
受祖輩影響,湘西苗族鼓舞傳承人龍梅翠從骨子里熱愛苗族鼓舞,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她著手整理元鼓舞,受邀在各地巡演、授課。據了解,元鼓舞沒有現代舞蹈花鼓的飄逸和武術鼓的剛健與奔放。元鼓舞起鼓節奏密集,輕重快慢有度。鼓手動作輕松、活潑優美,敲鼓敘事,這種打法在苗族民間頗受歡迎。
龍梅翠的得意門生、90后肖納嬌是葫蘆鎮葫蘆村人,她將湘西苗鼓與音樂結合起來,創作新作品,既保留苗鼓文化韻味,又與現代音樂結合。肖納姣通過網絡發布各種苗鼓技藝表演短視頻,傳播傳承苗鼓文化。
苗家崇尚"無鼓不節,無鼓不慶"。經過不斷探索,如今,苗鼓逐漸演變成苗家兒女交流情感的一種文藝表演形式,目前,保靖縣已有湘西苗族鼓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州級傳承人2人、縣級傳承人10余人。"湘西苗族鼓舞+武術""+音樂""+苗族文化"等得到多種創新發展,推陳出新,鼓舞世人。
保靖縣文化旅游廣電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多年來,保靖縣非常重視非遺,在湘西苗族鼓舞傳承上,舉辦了保靖武術鼓邀請賽、苗鼓爭霸賽、重陽呂洞山祭山等活動,特別是"中國村廚村藝大曬"中,苗族鼓舞更是鼓聲鏗鏘,猴兒鼓、迎賓鼓、撼山鼓等開場迎賓。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保靖縣村廚小村苗鼓大賽,以傳統鼓舞和創意鼓舞分類比賽,老中青少苗鼓隊伍積極參與,讓更多人領略苗鼓的傳統魅力。(易果 本報記者 謝作欽)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