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銅仁——在這片被譽為“儺戲之鄉”的土地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活動“梵凈山十二生肖奇遇記”之“金蛇迎春”正在世界自然遺產地梵凈山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活動現場,記者看到特型演員們佩戴十二生肖儺面具,身著精致中國風服裝進行巡游展示,同時邀請游客現場參與成語接龍、猜拳、棋盤對弈等活動,游客可以通過參與活動挑戰或拍攝相關內容添加活動話題發布在自己的社交平臺,可以贏取梵凈山景區官方送出的精美新年禮品。
這場活動以儺文化為核心,結合銅仁非遺元素、梵凈山文化元素、生肖文化元素,原創設計定制了十二生肖儺面具,向世人展示了貴州銅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生態之美,更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從驅邪到藝術的升華
儺面具,這一承載著千年歷史的藝術瑰寶,不僅是儺戲的靈魂,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象征。
儺文化起源于遠古時期的巫術儀式,最初是為了驅邪避疫、祈求豐收。儺面具作為儺戲的重要道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據《周禮》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這段文字描述的正是儺戲的雛形,而“黃金四目”則被認為是儺面具的早期形態。
儺戲更是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儺戲不僅成為春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也為研究中國戲劇、宗教和民俗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價值。
在貴州銅仁,儺文化的傳承尤為深厚。
銅仁地處武陵山區,多民族聚居,儺戲在這里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民俗信仰深度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儺文化體系。儺面具的制作技藝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演變,從最初的簡單雕刻到如今的精美藝術,儺面具不僅是驅邪的工具,更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
儺面具制作工藝在銅仁所轄地區廣為流傳,尤其是德江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江口縣的儺面具制作工藝極具代表性。儺面具是儺堂戲表演的主要道具,其面具雕刻技法以圓雕、浮雕、鏤雕為主,雕刻過程有選料、出坯、雕刻、上色等二十多道工序。原材料主要取自本地白楊木或柳木,木質細膩、易雕刻、不易開裂。面具造型凝重,有神秘的實感,使用單一色彩或多色彩表示忠誠、剛直、兇悍、英武、妍麗,使面具形象有原始古樸、富于幻想、拙樸天真的特點。
……
僅德江儺堂戲博物館里,就收藏了包括古儺面具300余面,古儺畫200余張,儺戲唱本和儺文化圖書500余冊,儺戲視頻60余套。
而作為國內唯一的一個集收藏、展出和研究為一體的儺文化專題館也位于銅仁,即貴州儺文化博物館。2024年8月,該館更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
可以說世界儺文化在中國,中國儺文化在貴州,貴州儺文化在銅仁。
儺面具的現代演繹
回到當下,乙巳春節是首個“非遺版”春節,銅仁各地開展的新春主題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活態傳承的方式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遞出中國文化自信的強音。
此次,“梵凈山十二生肖奇遇記”則在通過十二生肖儺面具的展示與互動,讓更多人了解儺文化的魅力。活動以梵凈山為背景,將儺面具與自然景觀相結合,打造了一場視覺與文化的盛宴。
當天該系列活動之“金蛇迎春”正式開啟,每個版塊都緊密結合生肖文化,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和創意的呈現方式,讓游客在享受梵凈山自然美景的同時,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活動現場,十二生肖儺面具各具特色,栩栩如生。鼠首儺面以藍綠為主色,寓意風調雨順;龍首儺面融合梵凈山元素,彰顯莊重與威嚴;猴首儺面靈感源自黔金絲猴,盡顯靈動與智慧;牛首儺面則以金屬質感牛角象征力量與權威……每一個面具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美好的祈愿。
活動還特別設置了儺面具體驗區,游客可以通過佩戴儺面具打卡拍照的方式,切身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來自深圳的游客文蘭告訴記者:“這次活動讓我對儺文化有了更深地了解,尤其是各式各樣的儺面具,讓我感受到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匠心獨運的生態之美
傳統儺面具的制作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工藝,需要經過選材、雕刻、上色、裝飾等多個步驟。
而此次推出的儺面具,每一件都以獨特的生肖動物為原型,結合了儺戲面具的傳統元素和現代審美。面具色彩豐富,造型夸張,紋飾精美,充分展現了銅仁儺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在色彩運用上,設計師巧妙地將各種色調融入面具之中,寓意著古老與現代。面具上的夸張大耳、如意紋、平安鎖紋路等,不僅體現了儺戲中“風”“水”之意,還寓意著新歲風調雨順、萬事如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件面具都融入了梵凈山的自然元素,如報春花、山川秀美、蜿蜒峰巒等,使得面具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富有生態之美和地域特色。
在制作工藝上,面具采用了傳統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方式,既保留了儺面具的原始韻味,又展現了現代工藝的精湛。面具的流傳和展示,不僅為銅仁市增添了文化新景觀,也為傳承和弘揚儺文化提供了新的平臺。
活動現場,記者采訪了本次“十二生肖奇遇記”活動儺面具制作人——陳穎。陳穎告訴記者,雖說傳統技藝的儺面具都是木質,但是他們這次采用的現代3D打印技術制作的儺面具,最初設計思路也是參照傳統儺面具而來,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
以鼠首儺面為例,陳穎介紹道:“鼠首儺面的設計靈感來源于梵凈山的自然生態。藍綠主色象征著風調雨順,大耳寓意順風耳,如意紋則寄托了萬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在設計制作過程中,陳穎特別注重面具的表情和紋路,力求每處細節都精準到位。制作之前,她還特地前往貴州儺文化博物館進行觀摩進而汲取設計靈感,力求做到傳統與現代的充分結合,“我感覺到我們這次使用3D打印技術制作面具模具,或通過數字化手段記錄儺面具的制作過程,這些創新不僅提高了制作效率,也為儺面具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陳穎接著說道。
儺面具不僅是銅仁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進,不僅是儺面具,銅仁眾多的非遺文化正逐漸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銅仁擁有著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瑰寶承載著千百年來的智慧與情感,是銅仁獨特的文化名片。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方面,銅仁市始終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于2020年頒布了《銅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這是銅仁市順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在歷史文化保護領域通過的首部地方性法規。此外,銅仁市還有《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性文件,為推動非遺保護提供政策支持。
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組織開展非遺傳承保護排查,全面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數量、分布、保護現狀等信息。目前,銅仁市松桃苗繡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可持續生計項目、石阡“說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仡佬毛龍節、玉屏簫笛制作技藝、土家族民歌、賽龍舟等10多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仡佬族敬雀節、思南花燈等80多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銅仁市在持續辦好傳統龍舟賽、民間文藝會演、民俗節日燈會等活動的同時,先后組織舉辦新春“銅城遺韻·潮向未來”非遺季、“梵天凈土·非遺‘銅’行”“非梵銅行·遺路有禮”非遺文創大賽、“千年非遺·儺戲再現”等非遺展示展演活動,推動銅仁非物質文化遺產“火”起來。
傳統與現代的呼應、傳承與發展的結合、審美與情感的交融。
儺面具,這一承載著千年文化的藝術瑰寶,不僅是銅仁儺文化的象征,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體現。從梵凈山的自然元素到儺戲的神秘紋樣,儺面具以其獨特的方式講述著這片土地的故事。(申逸愷)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