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勾勒三千年前北京城的樣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3-07





      2月28日,琉璃河遺址考古新成果專家評議會在北京房山舉行。今年正逢琉璃河遺址發現80周年。80年來,考古人接續努力,將西周燕都的文明密碼逐漸破譯: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者首度證實了西周燕都的位置,80年代找到了燕都最早的主人,90年代廓清了燕都城的范圍和規模,21世紀初又進一步完善了遺址信息。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琉璃河遺址又出新成果,為我們勾勒出三千年前北京城的樣貌。


      北京三千余年建城史的開端


      琉璃河遺址位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鎮,地處大石河北岸,分布范圍約5.25平方公里。學界認為遺址是西周燕國都城和始封地,是北京地區考古發現最早的城市遺跡,也是目前國內發掘時間最長、發掘規模最大、發掘內涵最豐富的西周封國,為還原周王朝“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歷史圖景添上一塊拼圖。


      記者從會上得知,近年來,琉璃河遺址外城墻和外城壕的發現,明確了西周燕國兩重城垣結構,將城址規模由以往認為的約60萬平方米,擴大至百萬平方米以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王晶介紹:“琉璃河遺址外城的發現,改變了我們對西周封國城市規劃設計、布局結構的認知。”王晶特別談道,周原遺址的城市方向與琉璃河遺址相同,反映了分封制下西周王朝有力的國家統治和邊疆治理。北京聯合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雷興山說:“在全國,西周時期的城墻發現得非常少。既有內城又有外城的,目前只有兩處遺址,一處是作為西周王朝都城的周原遺址,另外就是琉璃河遺址。”


      2021年,在琉璃河遺址作冊奐的墓中出土了一些青銅器,上有銘文“太保墉燕”,記載了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親自主持燕都營建,這是關于北京建城史的最早記載。“太保墉燕”中“墉”意為筑城,與本次新發現的外城遺跡互為印證。王晶告訴記者,銘文中提到召公曾到燕侯宮進行了祭祀宴享的儀式,并對墓主人作冊奐進行封賞,“這說明召公在建設燕城之前已經有了燕侯宮,所以我們認為太保所‘墉’之燕,很有可能就是我們近年所發現的外城”。


      近年來,考古學者在琉璃河遺址發現大型夯土建筑,以及深十多米的大型夯土井。成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西周封國中揭露面積最大者,建筑與水井構成了西周燕國城內重要的構成要素。“大型夯土井在城內分散分布,可能為我們探索西周時期的城市單元提供新的視角。”王晶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表示,這么深的夯土井,功能上也有可能是“凌陰”建筑,即類似現代的冰箱。


      關于這座城的主人,考古研究也有新進展。《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不過,其世系并不明確。以往工作中,燕侯及夫人墓葬僅被發掘兩座,燕侯墓葬的數量、位置及與其他貴族墓葬的排列關系等關鍵學術問題均不明。近年來,琉璃河遺址考古發現的成組大型墓葬,確認了燕侯家族墓地。王晶介紹,從這些墓葬可辨識出至少4代燕侯家族,甚至可能有6代。由此不僅可大致推斷琉璃河遺址作為燕國都城的延續時間,還為填補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據。


      首次在商周考古中重建古代家族樹


      “姓名‘奐’,職業‘作冊’即書記員,性別男,年齡40歲至45歲,籍貫東方,遷入燕國,生活習慣為葷素搭配、飲食穩定,死亡年月在公元前1045年至1010年左右……”王晶將M1902墓主人的生平娓娓道來。作冊奐作為一名掌握書寫技能的殷商貴族,隨周初分封遷入燕都,在飲食、用度、葬俗等方面仍延續著殷商傳統和貴族待遇。他在燕國擔任重要官職,參與了“太保墉燕”這一歷史事件。


      還原作冊奐的生平,離不開多學科研究的成果。在琉璃河遺址考古工作中,動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考古、有機質殘留物分析、銅器溯源、碳十四測年、同位素分析、人類全基因組測序等齊上陣,在復原古代社會的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考古工作者除了用多學科分析還原M1902墓主人的故事外,還在城北平民墓地進行了人類全基因組測序,重建了中國首個古代家族樹,為研究商周考古所關心的墓葬排列方式、組織結構提供了新的技術路線,是研究古代家族關系、社會結構的重大進展。


      “我們通過人類全基因組高分辨率親緣關系鑒定,建立起一組四代家族樹,確認其為父系遺傳家族墓地,并發現存在近親結婚現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員寧超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長郭京寧表示,這為我們了解當時普通平民家庭之間,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關系,提供了考古學證據。


      青銅器上的斑駁銘文沉淀著三千年時光,兩重城垣見證著北京最早的建城印記。琉璃河遺址近年的考古發現、研究成果與“太保墉燕”等重要出土文獻,從不同角度證實了北京自西周時期開始的城市建設史,見證了北京逐漸從一隅之地發展為一國之都的關鍵轉變,是首都北京三千余年賡續不斷建城史的開端。琉璃河遺址通過考古實證,讓銘文中的歷史敘事轉化為可觸摸的城墻、可凝視的青銅,為千年古都北京找到文明原點。(記者 李韻 王笑妃)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