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北京城之源”美譽的琉璃河遺址,是燕山南麓地區目前已知面積最大的西周遺址,被學界公認為西周燕國都城和始封地,也是北京地區考古發現最早的城市遺跡。自2019年重啟考古發掘工作以來,琉璃河遺址在勘探和發掘方面取得諸多重要收獲。這些考古新發現和新成果的價值到底是什么?對提高北京大遺址價值闡釋和保護利用水平又有什么意義?近日,琉璃河遺址考古新成果專家評議會在京舉辦,來自國內多所知名高校和學術機構的3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通過多維度、深層次的探討,凝聚起琉璃河遺址價值闡釋共識。
會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首先作考古成果匯報。琉璃河遺址新發現外城墻和外城壕,證實城址為內城外城雙重結構,突破了對西周燕都城市復雜性的傳統認知。內城新發現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和水井,或為探索城市分區提供線索。新發掘的墓葬包括貴族和平民墓,平民墓地首次在城北方向發現,部分葬式和隨葬品顯示商文化影響。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考古學會考古年代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吳小紅作年代學研究成果匯報,本次測年工作得出出土“太保墉燕”銘文銅器的墓葬M1902形成年代為1045-1010BC,為北京3070年的建城史提供了科學依據。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員、德國馬普所-人類歷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寧超作古DNA研究成果匯報,城北墓地通過人類全基因組高分辨率親緣關系鑒定,建立起一組四代家族樹,并發現存在近親結婚現象。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考古發掘項目現場負責人王晶作考古成果匯報。琉璃河遺址新發現外城墻和外城壕,明確存在內外城的兩重城垣結構,城址規模擴大至百萬平方米以上,突破了以往對西周封國城市復雜性的傳統認知。內城新發現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面積超過2300平方米,其與大型夯土井的組合,是其他遺址所未見。在充分梳理以往發掘資料基礎上,進行了系統勘探,確認了燕侯家族墓地,可為文獻中缺失的燕侯世系填補空白。城北平民墓地為首次在內城北方向發現的西周墓地,大大補充了西周中期的考古學材料。此外,王晶還匯報了多學科工作在遺址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在場專家學者就“琉璃河遺址考古新成果評議”“琉璃河考古遺址公園保護與展示”等議題進行研討交流,并就琉璃河遺址“有力見證分封制下國家統治、邊疆治理”“為研究西周封國都城城內構成要素提供關鍵材料”“為探索西周時期城市單元提供新的視角”“為填補燕侯世系空白提供重要考古依據”“首次在商周考古領域中重建古代家族樹”等考古研究成果達成共識。
據悉,本次會議由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區委區政府主辦,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管理處、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承辦。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