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尋非遺傳承之路 培育鄉村文化專才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10





      日前,浙江省樂清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學用貫通綜合試點的文化產業專才班完成第四期培訓。本次培訓以“理論+實踐”的方式,聚焦人工智能賦能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技藝傳承與產業發展等內容,文化產業班全體學員共同探索科技與文化的創新融合,深度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本次培訓旨在培養一批既能傳承文化精髓,又具備創新能力的非遺專業人才,助力鄉村振興與非遺活態保護。培訓班特邀溫州大學金晨怡教授進行專題授課,深入講解人工智能如何賦能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她從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趨勢出發,結合一個個生動的非遺數字化保護案例,系統而全面地剖析了AI在非遺數據采集、創意設計、傳播推廣等多個關鍵環節的應用場景。


      為了讓學員們對非遺傳承與發展有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培訓班精心組織學員前往樂清市中雁藝術博物館和樂清市藍夾纈傳承基地進行實地觀摩學習。


      踏入中雁藝術博物館,學員們仿佛置身于一個民間藝術的寶藏世界,豐富的藏品令人目不暇接。在這里,學員們深入探尋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巧妙結合的創新成果。館內的甌窯工作室里,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詳細闡釋甌窯“白如象牙、青似碧玉”這一獨特制作工藝的精髓所在,讓學員們深刻領略到千年甌窯技藝的深厚文化底蘊,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傳統工藝與農業產品包裝、文創開發相結合的靈感火花。


      隨后,學員們來到樂清市中雁蕩藍夾纈非遺工坊。一進工坊,空氣中彌漫著植物染料特有的清新香氣,仿佛在訴說著古老技藝的故事。非遺傳承人緩緩鋪開刻滿吉祥紋樣的靛藍夾板,向學員們展示這項始于秦漢的古老印染技藝。學員們小心翼翼地將素色絲巾夾入雕花木夾,夾緊固定板后,再緩緩浸入靛藍染缸。通過這次親身實踐,學員們不僅真切地感受到非遺技藝背后所蘊含的匠心與深厚的文化價值,更圍繞農業與非遺技藝融合發展,尤其是如何打造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有了全新的思考和啟發。


      “理論+實踐”的培訓模式,極大地深化了學員們對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的理解。學員們紛紛感慨,此次培訓不僅拓寬了視野,更通過親自動手實踐,真真切切地領略到非遺活態傳承的獨特之美。未來,樂清市將持續搭建文化非遺交流的優質平臺,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精心培育更多“懂技藝、會創新、能推廣”的非遺專業人才,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趙藝璇)


      轉自: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