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探索走出一條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新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12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保護好、傳承好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責任。"2024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的鄉親們回信,深刻闡釋了長城的獨特價值和守護好長城的重大意義,勉勵大家"把祖先留下的這份珍貴財富世世代代傳下去"。


      一年過去了,石峽村發生了很大變化。村里的新、老長城保護員接力守護;主題民宿、文創咖啡等吸引年輕人打卡;節目《將軍巡邊》生動再現了明朝總兵唐英帶領士兵巡查石峽關的歷史場景,演員都是當地村民,演出過程中大家對長城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日益增強。


      一年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諸多領域取得進展。內蒙古固陽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通過5.2公里遺址環線與數字化展廳,系統展示秦漢"雙墻體"構造工藝,開園一年接待游客突破50萬人次;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推進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建設,累計投資超過154億元,建成2223公里主線及配套觀景臺、房車營地,織成"城景通"網絡;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遼寧段)爭取2.75億元國家專項資金,統籌推進丹東、錦州等五段建設,構建起保護與發展并進的新格局。


      從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嘉峪關考察時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到同年《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出臺,正式拉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序幕,長城沿線15個省份樹立修繕保護新典范,講好傳承利用新故事,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塑造生態環境新景觀,切實將長城資源稟賦轉化為發展優勢。


      保護第一 筑基固本


      今天,長城能夠更好地與游客相遇,源于長城保護的持之以恒。作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長城分布于15個省份,建造年代不同、形態不一、保存狀況各異。這些特點決定了,長城保護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印發《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明確了長城保護、傳承、利用的工作原則、目標、內容及管理要求。同年,《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印發。此后,沿線15個省份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寫入地方性法規,嚴防不當開發和過度商業化,采取硬保護、硬約束,劃定保護紅線,將長城保護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城鄉建設規劃、財政預算、體制改革、領導責任制等,力度空前提升。


      河北省內長城資源數量多、現存規模大、建筑形制全、時間跨度大、分布范圍廣、文物價值高,保護建設工作具有很強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


      2022年10月,全國首家長城文化保護法庭--山海關長城文化保護人民法庭,公開審理了首件侵害長城本體案件。法庭最終判決,在長城券門墻壁上噴涂廣告的被告朱某某,給付原告秦皇島市海港區旅游和文化廣電局文物修復費用24237元,并在全國性媒體刊登公告賠禮道歉。


      秦皇島境內的長城全長223.1公里,在長城保護方面一直存在巨大的司法需求。在長城文化保護法庭成立之前,秦皇島按照一般管轄規定由各基層法院審理。但涉長城保護類案件數量多且細微繁雜,需要探索設立專職審理機構。山海關長城文化保護人民法庭成立后,受理不動產糾紛、涉長城保護控制區內違法建設拆除行政訴訟、非訴執行案件審查、涉山海關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風景道改造工程合同糾紛等多起案件。


      近年來,河北、山西、青海等省份相繼部署長城保護專項監督,督促解決了一批長城公益受損問題。長城保護檢察院公益訴訟,是各地探索長城保護新思路中的一個重要嘗試。最高人民檢察院深化與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的溝通協作,聯合發布長城保護專題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典型案件辦結之后,檢察部門向類案治理發力,以促進其他長城點段開展全面摸排、全域監督。


      保護長城,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保護第一,就是堅持將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首要任務,嚴格保護長城古跡本體及周邊環境,合理保存傳統文化生態。既要保護長城本體和環境風貌,也要保護長城沿線一切文保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新發現發掘的文物遺存,還要保護長城沿線傳統村落及傳統生活方式。


      傳承優先 深挖內涵


      長城有多長,塵封的故事就有多長。系統研究長城文化方方面面的內涵和價值,弘揚展現長城文化,就是依托、立足長城沿線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講述好其中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頭故事,完整準確地挖掘好、闡釋好這些故事背后蘊含的時代價值。保護是前提,傳承是關鍵。


      位于內蒙古包頭市的固陽秦長城,不僅是重要的文化遺產,更是當地文化和旅游業發展的寶貴資源。多年來,當地整理民間故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非遺項目10余種,在長城沿線建設了胡服騎射廣場、東邊墻壕廣場、昆都侖溝濕地公園等,出版了《包頭長城概覽》《包頭文物古跡》等書籍,鼓勵各類學校建立長城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活動,推動長城文化元素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此外,固陽連續舉辦秦長城文化旅游節,組織徒步秦長城、秦長城論壇、秦長城研討會等活動。2024年5月,固陽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正式開園。游客可以圍坐在秦長城腳下,聆聽古箏、琵琶等傳統樂器演奏;在秦長城文化展廳、北塞驛、色爾騰凱旋廣場等處,以及石筑長城、烽燧、分筑縫等打卡點,聆聽長城故事、觀看秦漢禮儀、體驗邊塞風情。


      甘肅河西走廊腹地的硤口村坐落在漢明長城邊,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保護規劃》落地,硤口段被列入"甘涼咽喉"風景道示范段,硤口古城至新河驛約20公里的長城,打造成集中展示區,當地的漢明長城博物館也完成改造并運營。


      寧夏170多公里的戰國秦長城主要是土筑長城,部分點段已難以辨識。2023年5月,固原市原州區戰國秦長城博物館正式開放,參觀者可以了解長城如何夯筑等專業知識,聽出土文物訴說"長城不只是一道簡單的土墻"。


      隨著新場館、新場景不斷呈現,越來越多的人走近長城,感受長城,進而讀懂長城。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長城沿線各類文物和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正進一步串聯、激活、優化,保護、研究、闡釋、展示融為一體,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長城文化得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記憶得到現代表達,愛國情懷實現薪火相傳,真正做到見人、見物、見精神。


      合理利用 融合發展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歷史賦予沿線15個省份的重大機遇,是高效集聚國內外資源要素的獨特優勢。按照《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就是整合文物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實現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有效拉近大眾與長城的距離,使保護、傳承、利用形成一個完整閉環,實現大眾與傳統文化的情感鏈接,既要建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也要用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


      天津境內的長城主要位于北部山區,全長40余公里,其中最精華的黃崖關長城始建于1500年前,明代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對其進行重新設計和包磚大修。


      現在,黃崖關村的300余戶人家基本上都依托長城"搞旅游"。無論是長城腳下的鄉村院落,還是距黃崖關半小時車程的玉龍滑雪場,都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連帶效應不斷放大。


      黃崖關周邊有下營村、中營村、大平安村、車道峪村等,是歷史上的兵營或軍事寨堡。中營村里有一處四眼井,是當年軍營中的水井,上面清晰留著幾百年前用繩子拉水的磨痕。距黃崖關不遠處有個地方叫歡喜峪,地名是戚繼光修長城時留下的。因為當年那里辦了灰窯,用以燒制修長城的石灰,村民因此增加了收入,生活富足,皆大歡喜,所以就取了這個地名。時至今日,當地還能找到灰窯的遺跡,歡喜峪也一直沒有改名。


      這些保留長城遺跡的地方,既是歷史生活的一個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從"秦時明月漢時關""長城內外稻花香"到"不到長城非好漢",與長城有關的詩詞、歌賦、民謠、故事、傳說不計其數,是真正的資源寶藏。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還肩負起帶動沿線產業優化與振興,讓世代守護長城的群眾真切感受到古老長城的文化內涵與時代魅力,確保長城的保護和利用良性循環、永續發展等時代使命。為此,長城沿線15個省份正努力探索走出一條新時代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新路。


      這條新路,就是要將長城這一規模宏大的線性文化遺產串點成線、串珠成鏈,創新活態傳承的新方式和新場景,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讓長城更加可觀、可感、可用,吸引更多游客親近長城,盡覽長城美景,感悟深厚文明,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長城文化、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