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泰安市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大力推進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將公園建設作為文化強市、旅游強市建設的戰略性工程,不斷加強對大汶口遺址的研究闡釋和保護傳承,充分利用、有機結合公園周邊國保、省保、市保、縣保單位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等文物資源,設計參觀布局,豐富展示內容,建成大汶口遺址保護與考古科研基地、大汶口文化宣傳與展示中心,讓大汶口文化可觀、可感、可知、可參與,擦亮了大汶口文化的“金字品牌”。今年6月,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入選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五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成為全國6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也是山東省第四處獲此殊榮的文化地標。這座距今65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正以“活態教科書”的姿態,向世界展示黃河下游文明的璀璨光芒。
文明坐標 從考古發現到國家公園的蛻變
大汶口遺址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與寧陽縣交界處,1982年被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作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與發祥地,其文化層上承北辛文化、下啟龍山文化,是構建海岱地區史前文化序列的關鍵節點,是中華禮制的重要源頭,更是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1959年首次發掘以來,這里先后歷經4次大規模考古工作,出土大批房址、墓葬及珍貴文物,揭示了史前聚落布局與社會結構演變。2024年至2025年,1500平方米的持續發掘再添新成果,同時新設立的考古工作站配備檢測、修復等設施,為深化研究提供堅實支撐。如今,隨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這片曾被形容為“地下遺存氣象萬千,地上一無所有”的土地,已蛻變為集科研、教育、游憩于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
從考古遺址蛻變成考古遺址公園引起業界廣泛關注。6月15日,考古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山東省文化和旅游系統相關人員齊聚泰安,成立山東省考古遺址公園聯盟,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擔任首屆聯盟秘書長單位。次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省主場城市活動在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幕。
活動期間,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副局長孫波介紹,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2010年入選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15年來取得可喜成就。近年來,包括大汶口考古在內新的重大考古發現和重要研究成果,為中華文明起源探索注入新的動力,非遺熱、博物館熱、考古熱,吸引著無數游客,文化遺產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原二級巡視員王守功認為,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抓住文明起源這一重點,打出“海岱文明高地中華禮制源頭”的口號,在品牌打造上下了很多功夫。考古遺址公園集中了大汶口考古遺址、古石橋、大汶口古鎮等資源,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名城和悠久歷史于一體,在全國比較少見。
活化保護 立法與工程構筑文物安全屏障
大汶口文化遺址是研究大汶口文化基本內涵的實物史料,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文物保護利用提出新要求,大汶口文化遺址保護出現新情況、新挑戰,管理職責不明確、研究程度不高、展示利用力度不夠等問題日益突出,加之遺址所在地人們生產生活等因素影響,大汶口文化遺址本體文化層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遺址保護難度加大。
為解決遺址保護中重點、難點問題,全面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泰安市以“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為指引,按照“人大主導、政府依托”的要求,組建了由市人大法制委、教科文衛委,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教科文衛工委,以及市司法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門參加的立法工作專班,結合大汶口文化遺址保護實際工作情況,經過調研、外出學習、公開征求意見等,制定了《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遺址保護條例》。該條例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成為山東省首部遺址保護地方性法規,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法治保障。
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磊認為,《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遺址保護條例》的出臺,為遺址保護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是以法治方式提升大汶口文化遺址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的有力舉措,提高了社會公眾對大汶口文化遺址保護立法的關注度和認知度,為泰安市構建合理的遺址保護體系、全面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供法治保障,加快推動了泰安市文物保護工作的規范化、法治化進程。
圍繞遺址本體保護,近年來,泰安市完成了大汶口遺址保護設施建設工程、安全防范工程、已發掘房屋遺跡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等,并在考古遺址公園范圍內安裝安全防護設備,對遺址核心區進行全面視頻監控,多舉措保護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截至目前,實施9項文保工程,汶河北岸區域保護、遺址安全防范系統、房址保護棚等相繼落成;3733米保護圍網、3597米防洪堤與713.7米排水溝渠,筑牢抵御河水沖刷與自然侵害的防線。同時,還對1959年發掘區域進行樹木清理和環境整治,從細節處守護遺址本體安全。
多維展示 讓史前文明可觀可感可參與
走進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就像翻開了一部立體的遠古歷史教科書,沉浸式文化體驗撲面而來。公園的靈魂--“大汶口遺址博物館”,以“海岱曙光”為主題,以“發現”“探索”“守護”“仰望”四個篇章帶領游客層層深入。遺址博物館經全面改造后,引入MR虛擬現實設備與智能化機器人,通過數字化展陳與場景復原,立體呈現大汶口文化內涵與新考古成果,2023年以來已接待游客22.5萬余人次。
遺址保護棚內,17處大汶口文化房址通過平面展示、立體復原與數字化技術全景呈現;汶河北岸區域則設置14組雕塑,復原6座聚落房屋、1座窯址與3座墓葬,生動再現史前先民種植、制陶、狩獵的生產生活場景。57塊花崗巖石刻詳細記載歷次考古成果,1071米濱河文化景觀帶以8個篇章的石刻壁畫,串聯起大汶口文化的歷史脈絡。漫步園區,感受數千年前先民生活的土地,仿佛穿越時空,觸摸歷史的痕跡。
品質升級 打造文旅融合新標桿
為提升游客體驗,公園完善65處基礎設施,包括游客驛站、智慧講解、無障礙服務等,規劃3條游覽線路,設置108個展示標識與69個導覽指示牌。從文物保護設施到景觀綠化,從消防安防到停車休憩,全方位服務體系讓文化探訪更便捷。
“為讓豐厚的遺產'活'起來,我們組織舉辦公眾考古、陶藝體驗、學生研學等多元社會活動,讓大眾走進考古工地或以公共服務進社區等形式普及宣傳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張保衛介紹,為提升公園品質,還配套建成鄉奢藝術酒店、創立汶陽田品農產品品牌、推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特色旅游商品、開發系列文創衍生品、設立大汶口考古研學中心,通過整合周邊文旅資源,提升、擴大大汶口文化影響力,吸引眾多游客走進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此外,為強化品牌傳播,制作5集專題片《大汶口》登陸央視及國際頻道,《遠方的家》《走遍中國》《尋古中國》等欄目持續聚焦,主流媒體頭版頭條發布保護成果。2025年元旦跨年晚會在此錄制,更讓這座史前遺址以“活態文明”的形象走進大眾視野。
如今的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既是追溯中華文明起源的學術高地,也是感受黃河文化魅力的旅游勝地。當游客漫步于房址保護棚下,觸摸石刻上的考古印記,VR技術正將6000年前的生活場景“復活”--這里不僅是時光封存的遺址,更是流動的文化課堂,讓大汶口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向沙場 張廣智)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