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巧生花 “玩轉”版權進萬家——
四川省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創新開展藏羌織繡版權轉化實踐
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下稱藏羌文化博物館)建立在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日常人來人往。這是一個集藏羌民族文化藏品展示、藏羌織繡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于一體的博物館。暑期來臨,不少研學團來此感受藏羌織繡的魅力,欣賞“非遺+”模式下的現代文創產品,領略藏羌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
藏羌織繡,是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和羌族刺繡的合稱。藏羌文化博物館堅持“文化梳理、人才培養、融合創新、市場對接”的思路,在傳統技藝中融入現代創新,創作了一系列特色鮮明、工藝精湛的藏羌織繡作品,并積極探索版權轉化。該做法入選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第三批典型案例。
2012年,藏羌織繡非遺傳承人楊華珍創建了這處博物館。基于對傳統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敏銳反應,藏羌文化博物館自創立之初就開始著手建立藏族織繡、羌族刺繡、彝族刺繡的數據資料庫,對傳統圖案進行數字轉化。“我們深入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區的農村(牧區)、高校及文化部門,對藏羌彝傳統工藝圖案元素,特別是其內涵與表達意義進行收集和記錄,為非遺項目的保護與活化提供依據。”藏羌文化博物館館長馮旸向記者介紹,博物館工作人員累計收集了10萬余幅圖案,逐一拍照并制作矢量圖,分類入庫,實現數字化保護。
以前,藏羌織繡多繡在頭帕、腰間束帶或繡花鞋上,裝扮人們的日常穿搭。楊華珍在創作時充分發揮想象力、大膽用色,不斷推出新的紋樣。同時,藏羌文化博物館積極聯合高校培養手工技藝創新人才,推進藏羌織繡傳統圖案的再創作和衍生品的開發設計。
這些“巧思”獲得了市場的青睞。2014年,藏羌文化博物館啟動了藏羌織繡授權項目,以版權授權的形式與國內外知名品牌和藝術家進行合作,用現代方式演繹傳統之美。截至目前,藏羌文化博物館已經同寶馬、環球影業、華為、植村秀等20余家國內外品牌開展了合作。
“起初在與一家國外美妝品牌合作時,對方要求以視頻形式記錄創作過程,并對成品存檔。從那時起,我和團隊就形成了對每一個創作步驟留痕的做法,并建立起版權登記的意識。這項工作為與品牌方溝通非遺元素的使用權限等事宜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博物館層面也非常注重版權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我們先后制定了藏羌文化博物館著作權管理辦法、版權檔案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知識產權管理辦法等10余個制度性文件,為版權保護和轉化工作提供了標準化、規范化的指導。”馮旸介紹。
在馮旸看來,非遺傳承同商業品牌合作,能夠更好發揮傳統文化作品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截至目前,該博物館共計擁有版權140余件,累計授權費用1000多萬元。版權轉化讓藏羌織繡這朵民族之花在全世界綻放光彩。
藏羌織繡圖案手表表盤吸引目光、《功夫熊貓4》藏羌織繡圖案海報扮靚電影、藏羌民族特色飾品與現代服飾的“混搭”頻頻出圈……如今,藏羌織繡的知名度和時尚感不斷得到提升。在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大量的制作訂單紛至沓來,特別是幫助藏羌民族農村婦女實現增收致富。
“我們在汶川縣、小金縣、九寨溝等地的社區、景區搭建藏羌繡苑生產和展示窗口,帶動了1500余名繡娘靈活就業,實現年人均增收超3萬元。2020年建立的‘汶川巧娘羌繡專業合作社’已累計培訓繡娘4000多人次。”馮旸說。
一針一線,蘊藏著手藝人的匠心。通過對藏羌傳統織繡藝術的現代化創作和版權轉化實踐,古老的非遺技藝變成了時尚符號,在大眾生活中收獲了更多回響。(記者 蘇悅)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