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雕刻作品在非遺市集成爆款、研學少年于社教課堂探尋非遺奧秘、非遺展演令人沉醉其間……這個夏天,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傳承圖景隨處可見,非遺在賡續傳承與當代轉化中綻放時代光彩,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體驗。
非遺市集 清涼一夏
“非遺有約 清涼一夏”非遺市集匯聚了來自浙江、福建、山西、江蘇等地非遺傳承力量,40余項非遺技藝在此綻放,兼具文化韻味與生活氣息。
在非遺市集草編展位前,層層疊疊的葉子堆成小山,韓六葉指尖翻飛如蝶,一根蒲草倏忽間化作振翅欲飛的蜻蜓,引得圍觀游客驚嘆不已。韓六葉是張家口市級非遺“柳溝草編”、宣化區級非遺“京西毛猴”的傳承人。只見展位如同微型非遺劇場,草編構筑山水場景,毛猴演繹動態劇情,繩結串聯空間層次,面塑點綴細節道具--四類非遺技藝在同一方寸間形成敘事閉環。
“作品中有毛猴避雨的動態,就成了有溫度的故事。”韓六葉解釋,這種跨界創意點燃了他對技藝共生性的探索,此后他不斷實驗材質互嵌:用草纖維模擬毛猴毛發肌理,以繩結技法固定毛猴關節,甚至將聲光電元件藏入草編底座,觸發時會響起蛐蛐鳴叫。
“看,是我最愛的奧特曼!”周派核雕展位前,一個小男孩踮腳驚呼,只見一枚橄欖核上浮雕著奧特曼經典戰斗姿態。“無論男女老少,來到我們這個展位都會停下來看看。”蘇州市吳中區核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徐水英笑著擦擦刻刀,指尖沾滿橄欖核的朱砂色粉末,“開集以來,我們每天都可以賣到 5000 元左右。”古老的核雕化身“潮玩兒”,讓這個展位成為當之無愧的“銷冠”。
“非遺傳承的要義,在于見人、見物、見生活。”中國非遺館市集負責人胡曉波說,“我們參照了清明上河圖的設計理念,用燈籠串聯起四十余項非遺技藝來增加煙火氣,讓游客有種走進熱鬧街市的感覺。當非遺成為可穿戴的文化符號、可把玩的童年伙伴,能穿在身上、拿在手里、嘗進嘴里,老祖宗的手藝才算真的活過來了。”
非遺研學 樂享暑假
“這件孔雀屏燈是銅胎掐絲琺瑯作品,打破了景泰藍傳統造型的特點和裝飾手法,綜合運用了景泰藍與花絲鑲嵌技藝,創造性地采用立體造型與平面裝飾相結合的手法進行制作。”“小小講解員”學員邱天聰站在孔雀屏燈作品前自信地介紹。
近日,第5期“小小講解員”培訓課程在非遺館內火熱進行,20余名“小小講解員”穿梭于非遺館的長廊,學著把動人的非遺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
這些“小小講解員”還動手體驗非遺制作技藝。金漆鑲嵌、景泰藍、烏銅走銀、翻簧竹刻……這些美麗的名詞,不再是書本上的符號。“唯有親手嘗試過、體驗過,才能真正理解其精妙,講述時也才更有底氣、更有溫度。”非遺手工藝體驗中心指導老師趙雙俠認為,孩子們站在展廳里,面對真實的展品和觀眾,因為親手做過、用心感受過,分享非遺故事時,眼神更篤定、語氣更自信,更能打動人心。
從“做”到“懂”,再到自信地講述出來,孩子們的變化令人欣喜。“小小講解員”培訓助教呂冰心說:“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8歲左右的女孩,當展品前圍滿了游客,她拉著我的手非常緊張。老師耐心地安慰了她,等到人少的時候再講解,人多的時候她就默默站在一旁熟悉展品內容。等我回來以后,她已經完全不緊張了。”
課堂上,專業老師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了傳統玉文化的深厚內涵與古代制玉技藝的發展,并帶領學生運用仿古工具體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制玉技藝,制作獨一無二的玉牌掛件。學員施謹嫣說:“手快抽筋了,但親手學習《天工開物》記載的古老工藝,能體會到匠人的專注與不易。”她舉起人生首件玉牌掛件,透雕的云紋里映著笑眼。
當孩子們親身感受顏料的珍貴,講解壁畫故事時,才能將色彩的魅力講得真切;親手鑲嵌過螺鈿,才更能深刻理解工藝的精細,講解時“言之有物”;親手塑造過一把壺,再去講解紫砂文化時,對泥土的那份理解就會自然地流露出來。懂了精髓,才能講得動人。
社教活動 全民共享
“眾位瞧真--這鴛鴦棒可是通靈了!”華山戲法第四代傳承人雷鳴聲如洪鐘,手中紅綢包裹的木棒倏然裂作兩段。觀眾席前排的男孩瞪圓雙眼,只見傳承人掌心輕撫,斷口竟生出嫩綠枝丫,轉眼綻放出絨布海棠。《乾坤袋》的玄妙更令人瞠目:空布袋懸于銀鉤,抖落間變出三只青瓷碗,碗中清水無端沸騰,蒸騰霧氣里游出錦鯉幻影。
這段精彩的展演是暑期社教系列活動“遇見非遺”的一幕。每個周末推出的“遇見非遺”包括古琴、昆曲、皮影戲等非遺項目講解、展演及互動體驗等活動。截至目前共舉辦36場展演活動,累計5400多人參與其中。
華山戲法俗稱“耍把戲”,是古典戲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衍生出來的一大戲法支系,最早起源于華山道觀,后逐漸發展為宮廷、廣場、舞臺上的戲法表演,還通過“撂地攤”等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該戲法表演兼具口彩與趣味,技法精妙,很受觀眾喜愛。
“這叫'丹道戲法',祖師爺在華山煉丹時悟得機關。”表演間歇,雷鳴向小觀眾揭開道具奧秘。他展開特制乾坤袋夾層,28道暗格如星圖排列,中藥炮制的彩砂可隨溫度變色。
笙管鼓樂如驚雷破空,二十四面坐鼓震響盛唐氣魄。8月2日,西安鼓樂非遺傳承樂團奏響《將軍令》,慷慨激昂;《陽關三疊》的疊奏韻律穿云裂石。臺下,不少孩子隨律動輕拍膝蓋,“聽著就像咱們中國人骨子里的那股勁兒。” 等到《青天歌》的清亮調子漫過整個場館,滿座的人仿佛與千年前的長安打了個照面。(記者 牛佳欣)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