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文化遺產家底已基本摸清 讓非遺“活”在當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3-30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表示,全國文化遺產家底已基本摸清,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87萬項。至今,我國已有39項非遺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位列世界第一。他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要融入時代和生活。


      近些年,國家層面對于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可謂空前。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命名4批共1986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自2008年起,補助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2016年起提高至每人每年2萬元;累計支持對571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2015年,文化部啟動300名年滿70周歲以上及不滿70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要求利用視頻采集、錄音、拍照、文字記錄等技術手段,全面系統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后人留下寶貴資料。


      這些政策無疑令人欣慰。不過還應看到,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一些特性,其在保護和傳承過程中仍面臨一些瓶頸亟待突破。


      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的要靠人的傳承。不少非遺的項目和活動需要傳承人的傳幫帶,需要耳提面命,甚至“手把手”教。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因時代、社會乃至相關體制機制等多種原因,一些寶貴的非遺項目隨著傳承人去世而“斷檔”,還有一些非遺項目則面臨傳承人高齡,后繼乏人的嚴峻現狀。


      還有不少人認為非遺距離普通大眾生活比較遙遠,有些人甚至將非遺當做束之高閣的高雅藝術。其實不然,很多非遺文化本身都是源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和原生態生活。盡管有些非遺文化內容和活動對普通人而言,存在知識和技能的門檻,但其人文內涵大多源于長期民間生活和智慧的積淀。


      事實上,非遺保護和傳承需更接地氣。換言之,只有讓非遺積極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中,讓其真正“活”在當下,才能讓普通大眾尤其年輕人更易接受,也才能更好地煥發持久的生命力。


      比如故宮很多對外非遺文化普及傳播中,就充分借助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優勢,同時還推出很受年輕人喜愛的“萌”系列文創產品。


      再比如為了傳承非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來自黑龍江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孫艷玲不僅成立刺繡企業,與當地1300多名繡娘生產合作,累計培訓兩萬多人加入這一行業;還自費開了一家民間博物館,供大家參觀。既讓這項有1000多年歷史的非遺被更多人了解,更讓這項古老的技藝成為解決當地就業的一條新途徑。這樣的非遺能不深入人心么?


      此外,非遺不僅需要找到適合的接地氣的保護和傳承方式,還需警惕其走向另一個極端,即過度商業化和同質化,進而傷害到非遺本身的價值。


      比如現今一些企業已把非遺活動當做搖錢樹和生財之道,商業化功利化色彩過濃。在一些景點,“潑水節”“火把節”等“非遺節慶”天天上演,已脫離原有的文化語境,違背了非遺傳承的初衷和本質。


      面對當下信息過載和新媒體發達的社會,非遺如何實現更好地發展,成為一個全新的命題。不可否認,無論保護還是傳承,本身均需要創新,但這種創新切不可過度,更不能被商業和利益所綁架,偏離非遺文化的本質。


      非遺文化屬于民族、國家乃至人類共同擁有的文化精神財富,對其保護和傳承更應慎之又慎。這并不是籠統反對非遺與市場經濟的適度結合,也不是否定通過健康的商業模式保護傳承非遺的路徑,而是需要從頂層設計角度切分好非遺項目與普通商業項目的界限。唯如此,非遺才可能真正“活”得持久。(王瑜)


      原標題:【藝評】讓非遺“活”在當下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出臺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出臺

      近日,河北省財政廳、河北省文化廳聯合印發《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該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省級非遺小鎮創建、國家和省級重大戰...
      2018-03-30
    • 災后文化遺產保護既是重建物質家園也是重建精神家園

      災后文化遺產保護既是重建物質家園也是重建精神家園

      10年前,單霽翔目睹了大災給文化遺產帶來的巨大損失,強力推動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一處處坍塌的古建筑再次屹立,一座座博物館重新開放,從氣勢恢宏的二王廟到古樸滄桑的藏羌村寨,眾多文物古跡災后修復重生,昭示著祖先的榮光...
      2018-05-04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文化遺產走到百姓身邊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文化遺產走到百姓身邊

      “文化遺產”這些年來逐漸成為一個熱詞,每一項稱得上文化遺產的,都經歷了歲月滄桑,飽含著歷史風雨,凝結著情感和知識因子。文化遺產只有走到百姓身邊,才能重新“活”起來;百姓只有感知文化遺產的信息,才能體會歲月積淀的...
      2018-06-11
    • 中國兩處名勝申請成為世界遺產

      中國兩處名勝申請成為世界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4日在巴林麥納麥召開會議,審議申請進入該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30個遺產地,包括因紐特人狩獵場、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墓地、中國梵凈山和古泉州(刺桐)史跡等名勝。
      2018-06-25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