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基因到內容 優秀傳統文化是創新性發展的根本動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4-19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推動?當前都面臨哪些問題?日前,在由中華世紀壇主辦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論壇上,各路大咖們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大家認為,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應該是基于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元素,被現代化、當代化傳播,不是簡單的復制和恢復傳統的歷史面貌,而且是把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用今天的文化需要繼續傳播下去。

      非遺只有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才能流水不腐


      一提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非遺。非遺保護在我國已經開展15年了,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這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里程碑。


      針對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方李莉提出了“非遺的3.0層級概念”。在方李莉看來,第一層級是非遺的梳理、保護和記錄;第二層級是確定傳承人,通過傳承人來傳承和保護非遺;第三層級就是讓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在非遺保護的基礎上利用非遺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與進行創新性發展。


      方李莉以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例,莫言如果沒有高密的民俗文化基礎,沒有從小聽到的故事,沒有傳統資源的發掘,無法創作出魔幻式的現實主義文學,同樣,如果沒有結合當代的表達形式,民俗還是民俗,也不能得到創新發展。“創造性的轉換一定是傳統文化加上高科技,或者傳統文化加上現代表達。”


      在方李莉看來,非遺3.0層級概念是集體創新驅動,不僅讓單個的藝術家、科學家、文學家產生新的創造力,甚至可以帶動一個地域,一個群體進行集體性創新。以景德鎮為例,在景德鎮集中了12萬陶瓷手藝人,但是陶瓷手藝人不一定都是非遺傳承人,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不僅僅是自主創業的大學生,還有很多藝術家。方李莉認為,手工藝正在復興,手工藝的復興不是在一個地方,是在多個地方,而且手藝人的知識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這個變化是很多當代藝術家、設計師參與其中。此外,很多的繡二代、陶二代,從國外留學回來,由他們繼承父母的技藝,對傳統進行了新的轉換,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一點擔憂,傳統的東西怎么留存下來?“有兩個路可走,第一條路就是記錄、保存,因為不記錄保存可能瞬間就沒了。第二條是創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曉東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重要的基因載體。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遵循的根本就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非遺如果在傳承人手里沒有弘揚,非遺的產品和服務如果沒有被當代人們所接受,就無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創新和傳承是二元關系 不可分割互相支撐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總工程師曹兵武看來,文物是文化的DNA,每一個文物都相當于一個文化信息,也相當于一個DNA,不管是材料還是技術和工藝,或是表達形式和功能,都是一種很客觀的凝固的DNA。“這些DNA跟人關聯起來,跟非遺關聯起來,可以講故事,可以進入到日常生活里面,比如我們有一個DNA片段, DNA片段要復制,要增生,然后才能創造細胞,進入一個活的過程。進入活的過程之前,它是凝固的,所以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文化傳承創新鏈條上不同環節。”


      讓文物活起來是非常重要的,代表著凝固了上萬年的文化基因,怎么與社會生活對接,怎么變成活的基因,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命題,也是現在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應該深刻思考的話題。曹兵武認為,文物有歷史、科學、藝術的價值,但最重要的是信息,信息相當于DNA本體,對信息進行了挖掘和解釋以后才是價值,價值開始跟人發生關系,才有人和社會,才有了文化發展創新的互動過程。


      曹兵武認為,無論是可移動文物還是不可移動文物,都有很多信息,一定要區別信息的真實性,“信息相當于DNA,DNA可以演化,但不能亂變,亂變可能像癌變一樣,文化里面肯定也有癌變,很多創新如果創新不對就像文化癌變一樣。保護、傳承和創新,這幾個關系還是需要我們更深切的認識和理解。”


      傳統文化是我們身份的標識


      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我們是否還需要多樣性的文化,答案是肯定。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認為,在今天全球化時代可能面對的一個“歷史陷阱”,“我們恰好在以宏觀傳統文化的方式來丟棄傳統文化的內核,我們恰好以強調文化多樣性的同時,在文化深層根基上抹平文化的多樣性。”一方面我們強烈向外部展示傳統文化絢麗的差異化特征,另一方面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日常價值倫理卻更加拘泥于全球同治化。“文化自信流失的結果是什么,就是使一個民族長遠的真正的失去文化自信,這是一個歷史陷阱,一方面我們在突顯自己的文化自信,另外一方面可能會長遠的丟失文化自信的根基。”


      鄭茜認為,如果文化繁榮建立在文化神圣性被不斷消減的基礎之上,發展依然是難以實現的。“如果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只有滿天飛舞的文化碎片,我們肯定建不起一座宏偉的當代文化大廈。如果我們不能把握住中華傳統文化深層的價值內核與精神特質,那么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就沒有持續性的力量。”


      在鄭茜看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真正要義既需要憑借符號化和市場營銷,更根本的是需要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來涵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心和氣質,涵養當代的精神和氣性,只有把中華各民族傳統文化當中超越時空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審美風范轉化為全球化時代中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只有讓傳統文化價值深度植入我們當代的生活生產,中華文明才能亙古堅固。


      每個民族都是面臨傳承和創新之間的兩難問題,作為一個只有28萬人的土族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的教授祁進玉以土族民族節日和文化活動為例對少數民族的傳承與創新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因為學習、就業在全球跨洲際之間的流動,在國內跨區域之間流動,少數民族在大城市生活,他們要有歸屬感,民族文化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民族節日,每個民族都有各種各樣的節日,這些民族節日怎么過?很多民族節日和祭祀相關,在現代化當中如何展演、保存?旅游業與民族節日展演當中,旅游業會不會把民族節日的傳統解構,很多原意會不會消失,民族文化會不會面臨消失?


      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員劉曉春來自鄂倫春族,她提出我們應該注重民族文化精神的保護。“現在在對民族地區的資源進行開發的時候,主要還是關注于它的物質因素,對這一帶的河流以及地質考察,恰恰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因素,所謂精神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資源的開發對當地百姓、民族精神上的影響,也忽略了考古問題,比如一個水電站的建設,可能把這片土地全部淹沒。這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我們在關注物質因素的時候,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想想資源的開發,對當地人們精神的影響是什么?”(記者 成琪)


      原標題:從基因到內容 優秀傳統文化是創新性發展的根本動力


      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評將老子注冊商標:商標注冊豈能褻瀆傳統文化

      評將老子注冊商標:商標注冊豈能褻瀆傳統文化

      對于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古代先賢,任何人都必須給予足夠的尊重與敬畏,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無論是出于怎樣的目的,都不能將其形象注冊成商標廣泛使用
      2018-05-23
    •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

      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資源,提出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中蘊含著不忘本來、吸收外來...
      2018-07-12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