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旅游”找到施力點 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4-24





      在蘇州平江路的伏羲會館,每晚8點有一場特殊的昆曲演出。一位身著昆曲戲服的女子,在演唱著名折子戲《牡丹亭》的同時,還會穿插講述自己對戲文、動作和吳文化的理解,講解琵琶彈奏與吉他演奏,偶爾還會“插科打諢”講些笑話……她就是草根昆曲表演者呂成芳,被稱為“昆曲清口”第一人。


      “曾經有個法國小伙兒來看我的演出,他的專業是歌劇聲樂,而他的畢業論文卻是昆曲研究,這讓我大為震驚。外國人都如此重視,我們更應該傳承保護好這門古老曲藝。”呂成芳說。


      從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開始,我國由政府主導推動的非遺保護工作走過了17個年頭。在此過程中,旅游對擦亮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推動非遺傳承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非遺+旅游找到施力點


      我國非遺資源相當豐富。截至目前,國務院批準公布了4批共1372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各省(區、市)批準公布了15550項省區市級代表性項目。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39個,位居世界第一。


      面對如此龐大的非遺資源,我們到底該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傳承與活化?旅游在此過程中將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非遺文化和旅游有著很好的結合點。”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學院院長殷紅梅說,“在文化的傳承保護過程中,不是把傳統文化封閉起來就是保護了,‘活化’它、使用它,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才是最好的保護,旅游就是這種方式。”


      “我認為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是文化旅游的必然趨勢。”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講師、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文化旅游科學委員會委員張柔然認為,一方面通過旅游能夠廣泛傳播非遺的內容;另一方面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能夠促進非遺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江蘇省常熟市旅游局局長唐曉認為,旅游與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模式同樣適用于“非遺+旅游”工作開展,常熟就進行了一系列相關探索。例如,在推進非遺場館的“活化”和非遺技藝的可體驗化方面,他們推出了“常塾·研學堂”研學游品牌和線路,面向中小學生、親子人群,鼓勵社會各界挖掘文化、體育、民俗等元素打造精品課程,形成可市場化推廣的產品集群。


      “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是文化內核和旅游發展的統一,是實現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也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一個重要方面。”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陳曉文坦言,恭王府既是5A級景區,又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基地。“在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方面,恭王府一個重要經驗就是,持續不斷推出精彩的非遺展覽,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非遺博覽會’,并且每一次非遺展示活動都會選在二十四節氣的節點舉辦。”陳曉文說。


      保護和開發找準平衡點


      近年來,在不斷完善非遺保護體系的基礎上,原文化部提出了“在提高中保護”“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3個重要理念。以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境為重點的一系列工作次第展開,使得非遺回歸生活,并且在當代生產生活中再現活力。“非遺+旅游”的融合發展之路上不乏生動實踐。


      張柔然列舉貴州侗族大歌的例子道,雖然一些研究者認為現在侗族大歌成了一種居民為游客“表演”的形式,但當地居民們普遍認為侗族大歌的傳承與傳播離不開旅游的發展,因為他們認識到傳承非遺(侗族大歌)的重要性,新的表演形式可以說是非遺的“新生”,游客的積極參與激發了居民的自豪感與文化自信。


      而如何取得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發展中的平衡,是當下一個重要課題。張柔然同時提醒道,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要避免非遺被過度消費,切勿過分注重經濟利益而將非遺商品化,忽視非遺的文化和社會價值,這不利于非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唐曉認為,非遺旅游主要面臨著誰來開發,如何開發的問題,概言之就是如何確保非遺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處理好非遺項目保護和開發、非遺旅游投入和產出、堅持傳統和改變創新、個體傳承和社會傳承等幾個方面的矛盾。“非遺的重要本質在于,它是人民群眾日常的生活形式,如何把這種形式,利用特定的載體,轉化為游客可以重復欣賞、體驗的內容,這是值得我們文化旅游部門深入思考的。”唐曉說。


      講好中國故事找到好方法如何講好非遺的中國故事?人才至關重要。


      正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艷玲所說,“我們比大熊貓還珍貴!”而她口中的“我們”指的就是像她一樣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十幾年來,肩負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使命,孫艷玲從一個靺鞨刺繡匠人,到帶領1372人加入她的團隊,再到帶動2萬多人服務于靺鞨繡行業……她坦言,旅游讓這一古老技藝煥發出生機,更讓越來越多的人從發展中獲得即時回報,并越來越堅定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堅守。


      “通過可持續旅游的發展,非遺傳承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積極傳承發展非遺,從而傳播給游客,游客參與的同時給傳承人帶來自豪感與文化自信,這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張柔然看來,可持續旅游發展使得非遺成為“活態”的文化過程。


      談及“非遺+旅游”的表現方式,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孫冬寧說,“一定要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與旅游的融合發展,頂層設計至關重要,這其中有一點應該牢牢把握,那就是講好中國故事、挖掘傳統文化精髓。他以一場恭王府的非遺展舉例道,非遺旅游展覽與一般藝術展不同,必須充分考慮到受眾的體驗感、獲得感。“比如,在認識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觀眾還可以與傳承人面對面,手工體驗為自己印制一張傳統年畫、壓制一塊茶餅、雕刻一塊核雕等。”孫東寧說。


      唐曉建議,“非遺+旅游”要不斷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走出去,請進來;不斷強化非遺項目活態傳承,融入文旅產業發展,融入傳統節假日,融入百姓生活。(王洋)


      原標題:非遺+旅游老技藝有了新活力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青海非遺傳承人:傳承技藝更能增加收入(圖)

      青海非遺傳承人:傳承技藝更能增加收入(圖)

      3月29日,在青海省美術館展出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青海成果展上,土族盤繡傳承人席金花一邊正在繡著太陽花,一邊告訴記者說,靠著盤秀的手藝,她的生活已是大有改善。
      2018-03-30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程淑美:花絲鑲嵌 技藝傳承人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程淑美:花絲鑲嵌 技藝傳承人

      程淑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45年出生于北京。2008年6月7日,花絲鑲嵌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程淑美成為北京市級花絲鑲嵌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因作品已形成獨特風格,經專家評審...
      2018-05-24
    • 傳承千年不蛀不腐的紙:工序有六道 技藝傳千年

      它傳承千年,不蛀不腐,使得文書典籍、書畫珍品得以千古傳存,被譽為“千年壽紙”。玉骨冰肌、綿韌潔白,獨特的品質使它和藝術共生,與文化共存。“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細分工序108道,歷時3年完成,這就是宣紙。
      2018-09-29
    •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2-12-05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