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永定河畔、九龍山腳下有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村子——北京市門頭溝區琉璃渠村。這個享有“中國皇家琉璃之鄉”美譽的小村莊2007年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第二年,琉璃燒制技藝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然而,自2017年4月起,村里所有的琉璃廠因燒煤不符合環保要求而關停,同年下半年,北京西山琉璃瓦廠、北京琉璃渠古建瓦廠兩廠也因燃煤窯運行、未停產整改而被通報。
門頭溝的琉璃廠因環保問題停產,凸顯了城市發展與非遺傳承發展之間存在的矛盾。為了祖輩的技藝不致失傳,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2017年制定了“琉璃重生計劃”,以技藝為基礎,以“設計+非遺”為手段,以實現非遺活態傳承與產業轉型為目標,設計出一些日常的琉璃工藝品。日前,門頭溝區文化委員會又一次邀請故宮博物院、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設計學會等的專家學者走進琉璃渠村考察,并舉辦“琉璃燒造技藝對話現代設計”研討會,圍繞“琉璃的核心文化和工藝價值”“琉璃IP的打造與深化設計”“琉璃的運營和發展”三大主題展開討論,為琉璃業發展出謀劃策。
琉璃渠老手藝不能丟
在北京,說起琉璃,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和平門外的琉璃廠。元代初期,朝廷為興建大都,在宣武門外海王村(即今琉璃廠)燒制琉璃,其原料坩子土均出自琉璃渠附近,后朝廷在琉璃渠建立琉璃窯廠,稱西窯廠,生產至今已700余年。
“沒有琉璃渠就沒有紫禁城的金碧輝煌。中南海紫光閣、北京火車站、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使用的琉璃都出自這兒。”琉璃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蔣建國說,“在過去的困難環境下,老藝人都把這門手藝傳下來了。現在盡管面臨危機,但近千年的手藝不能丟。”
據介紹,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琉璃渠村琉璃工藝品的生產規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年代,達到鼎盛時期;進入80年代,各地古建筑物大量修繕,建筑琉璃供不應求,考慮到琉璃工藝品制作周期長且技術要求高,各琉璃生產廠家紛紛轉而生產建筑琉璃,中斷了琉璃工藝品的制作。加之琉璃燒制要求制作者了解琉璃的特性,還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面對高標準、嚴要求,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人日漸減少,該技藝幾近失傳。沒料到,還沒有解決傳承人的問題,燒制琉璃的窯廠卻因環保不達標停產了。
燒煤穩定性強,正在嘗試新方法
歷史上,門頭溝是產煤大區。門頭溝琉璃制法沿用高溫燒胎、低溫燒釉的二次燒制工藝,采用的是傳統燒煤方式。
“窯廠都開工時村子里的空氣的確不好,能聞到嗆人的氣味。”蔣建國說,門頭溝琉璃是正統的御窯官制,琉璃的規格、尺寸及紋飾完全按照《清式營造則例》的規定執行。燒煤時火是逐漸升溫的,穩定性比較好,把握好火候成品率就高,把握不好,就白忙活了。
“環保標準沒那么嚴格時,我們嘗試過用煤氣發生爐燒制琉璃,將煤炭轉化為可燃性的煤氣,但禁止燒煤之后,煤氣發生爐也不能用了。”琉璃燒制技藝北京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趙長安說,“我們嘗試過把這一技藝升級改造成用天然氣燒制,只是天然氣火力比較集中,溫度控制還不成熟,成本也會提高。”
既然與城市發展定位不符,為何不把工廠搬遷到別地再生產?“門頭溝的琉璃傳承近千年,離不開這塊地。”蔣建國解釋,門頭溝的琉璃采用本地特有的坩子土(頁巖)為原料,土看上去黑得像煤炭,但燒出來是白底子,不容易黑心、滲水,這是外地土無法比擬的。“非遺傳承應該保留原汁原味的技藝,搬走之后就不是這個東西了。”蔣建國強調。
群策群力,千年琉璃待重生
“當地對琉璃的保存、展示還不到位,很多構件散落在院子里蒙塵。琉璃渠要想擦亮‘御窯官制’這一金字招牌,需要重新梳理琉璃文化,比如與琉璃有關的故事、琉璃制成的屋脊獸的寓意等。”北方工業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劉永翔說。
“從傳承方面,建議尋找可替代的原材料、改進燒造技術;從創新方面,要跳出建筑材料領域做文創,提煉出琉璃文化最核心的元素,設計成日常用品。”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專家張瓊建議。
很多專家提出,一直以來,琉璃燒造的都是大型器皿,而走向家庭就要使琉璃制品小型化。問題是,琉璃的釉特別厚,燒成小型器皿后細節會缺失,市場是否認可還需探索。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友友看中了琉璃渠村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發展機遇。她建議,門頭溝可在琉璃渠村建造一座琉璃博物館展示琉璃文化。此外,琉璃渠村具備發展民俗旅游的潛力,琉璃可用于裝扮民宿和村容村貌,既保護古村落又可傳承琉璃文化。“我們可以邀請傳承人開講座,將琉璃渠打造成傳統文化研學的目的地,通過旅游路線的設計帶孩子們走進琉璃渠,體驗琉璃文化和古村落文化。”北京陶瓷藝術館副館長聶張成表示。
“不僅是琉璃,我國還有很多非遺項目遭遇生存挑戰。非遺傳承不應只是個體行為,全社會尤其是文化領域都應關注。”門頭溝區文委副主任馬騏表示,將根據專家學者的建議,結合門頭溝區域發展規劃,探尋一條有利于琉璃渠長遠發展的道路,既能把祖輩技藝傳下來,也為琉璃渠帶來新發展契機。(李雪)
原標題:窯廠不讓燒煤了,琉璃燒造怎么辦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