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重拾被“邊緣化”的老手藝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5-24





      最近有記者采訪了一位街頭修傘50年的南京老人。這位年過七旬的老手藝人已騎車走遍半個中國修傘,最大的遺憾是年輕人不愿意學修傘,這門手藝面臨失傳。


      有人認為,對保護老手藝要辯證看待,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老手藝不值得費力氣保護。但“一個民間藝人的逝世,相當于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毀滅” ,必須看到的是,每一門老手藝都或多或少承載著歷史人文信心,不應片面以今天的標準簡單區分優劣,更不能唯市場論。


      失去了與生活的聯系,一些老手藝不妨被保存為歷史記憶,民俗博物館、歷史檔案庫是這些老手藝的好歸宿。但還有許多老手藝,因為有人情味兒,有文化積淀,在經歷長期蟄伏后有機會迎來新生:《舌尖上的美食》帶火了手工掛面、章丘鐵鍋;文創產業的發展,讓剪紙、陶藝、木藝等手工行業成為新寵……再以修傘師傅為例,走街串巷活少利薄,定點開店入不敷出,可否通過小區物業集中收傘定期維修、納入品牌傘企售后服務體系、為地鐵超市等共享雨傘機構做后勤保障等,在現實需要的基礎上為老手藝存活供血?


      不拋棄、不放棄,想方設法讓這些邊緣化的老手藝盡可能存活久一些,在新的市場語境下賦予其新的存在價值。(袁媛)


      原標題:評論:重拾被“邊緣化”的老手藝


      轉自:新華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非遺傳承:互聯網“引流” 老手藝遇到新知音

      非遺傳承:互聯網“引流” 老手藝遇到新知音

      “寨子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愿意留下來認真學苗繡的人不多。”作為苗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小成長在貴州苗寨的歐東花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有著幾千年歷史的苗繡代代相傳,不至斷絕。“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愿意...
      2018-09-2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