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為戲曲發展提供了最大機遇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5-31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無比振奮。我們強烈感受到,習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正在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們也深刻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戲曲發展提供了最大機遇。


      


      中國戲曲藝術吮吸了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學精神滋養,浸潤于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積淀,承載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精神追求,架構起中國人獨有的情感表達方式,創造出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形式。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戲曲藝術應如何創新發展,是踐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工作者必須直面這一時代命題。


      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時代制高點,我們憧憬“兩個一百年”后的戲曲形態發生怎樣的變化?戲曲劇種會有哪些發展?我們期待到那時,戲曲劇目創作會更加多姿多彩,戲曲創作手段更會游刃有余,戲曲藝術表現形式與現代生活內容水乳交融,戲曲的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等總體特征獲得長足發展,在戲曲創造人物中體驗與表現、自由與規范結合的表演方法更加爐火純青。


      我們更加期待,虛實相生、形神兼備、情景交融、悲喜互待、多點散視、時空流動等民族傳統美學精神,在表現現代生活內容中完整地繼承發展,解決舞臺時空的有限性和生活時空的無限性矛盾會開拓出更多可能,戲曲現代戲創作將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戲曲藝術與時俱進,既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也遵循了藝術自身發展規律。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政策指引下,對傳統戲曲推行改人、改戲、改制的“戲曲改革”,踏上了戲曲現代化轉型的漫漫長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戲曲藝術應該把握追隨時代前行的最大機遇,加強劇種建設、劇目建設、隊伍建設和理論建設,推動戲曲藝術由“改革”向“建設”戰略轉移,謀求民族文化的更大發展。


      


      上世紀5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應予充分肯定。在新時代,仍然要沿著這條正確道路堅定不移地往前邁。我們應該認識到,戲曲“建設”與戲曲“改革”一脈相承,“改革”與“建設”兩者是辯證發展的關系。戲曲“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在藝術創作演出中日積月累的結果,是戲曲“改革”的必然結果。同時,戲曲“建設”又推動了戲曲“改革”的深化,戲曲“改革”與“建設”這條完整鏈條,將推動戲曲現代化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縱覽東西南北,遍布我國56個民族的不同生活區域,婀娜多姿、爭奇斗艷、姹紫嫣紅、各美其美的龐大戲曲族群,戲曲劇種歷史和現狀不盡相同,發展趨勢也呈現不平衡、不充分局面。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打破這種不平衡、不充分局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我們任重道遠。


      據原文化部2017年12月最新發布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情況及結果顯示,我國目前存活348個戲曲劇種。其中,昆曲藝術優雅、細膩、精致,是戲曲表演藝術發展最完整的古典藝術代表;京劇既具古典性又具民間性,其高度程式化的舞臺表演藝術獲得了充分發展;大多數地方大劇種如豫劇、川劇等,不同程度地兼具古典性、民間性雙重品格;為數眾多的民間小戲發展程度低,但自身負荷不大,似乎又成為一種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給戲曲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最大機遇。300多個戲曲劇種無論成熟度高低,都有生存發展的權利與要求,都要滿含深情回應時代,昂首闊步開拓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戲曲藝術工作者必須看到自身認知上的缺失,提高理論修養,深刻認識和把握藝術發展規律,自覺運用規律的力量推動戲曲藝術的整體發展。我們要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經驗,對待不同劇種“推陳出新”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要尊重劇種自身的規律,一劇種一對策,依據不同劇種的歷史、現狀和個性特征區分對待,不可簡單化一刀切。我們要“從劇種出發”,因勢利導,以文學性、思想性,精湛的表演藝術及舞臺完整性的高度契合,探索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最佳路徑。


      廣泛流布于各地的民間小戲,如灘簧、山歌、花鼓、采茶、彩調、花燈、二人轉及一些少數民族戲劇,藝術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它們與廣大群眾聯系密切,生活氣息濃郁,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有較大的靈活性,更具有生命活力,蘊蓄著巨大的發展潛能。當它們和現實生活碰撞時,其短處會得到補足,其長處將會爆發出巨大能量,開拓出人們意想不到的局面。民間小戲輝映出的文化多樣性具有長遠戰略意義,在戲曲改革總體格局中應予以適當定位,我們應具有這樣深邃的目光。


      在中國戲曲史上,往往前一個時代藝術發展最成熟的、最具代表性的劇種,未必能在下一個時代引領發展潮流。一部戲曲史“各領風騷數百年”,印證了這種程式積累型藝術發展的不平衡規律。這種不平衡規律不僅在古代發生作用,也在近現代、當代發生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我們欣喜地看到,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有力地推動了戲曲發展。全國各地的民間小劇種、稀有劇種、瀕危劇種、古老劇種受到普遍重視,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及從業人員的劇種保護意識大大增強。國家藝術基金、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等,以國家財力、地方政府財力資助藝術創作與生產,一批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戲曲作品不斷涌現,戲曲劇目建設、劇種建設、隊伍建設、理論建設初見成效。戲曲藝術在繼承與創新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正在向著藝術高峰努力攀登。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踐行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我們在路上……(郭漢城,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萬素為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萬素)


      原標題:新時代為戲曲發展提供了最大機遇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國家京劇院副院長:建造戲曲文化傳承創新工程

      中國戲曲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可以說意義重大。戲曲不僅一般地形成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而且最終鑄成中國文化的品牌特征和民族魅力。
      2018-03-30
    • 如何讓“戲曲活化石”五音戲“活”得更好?

      如何讓“戲曲活化石”五音戲“活”得更好?

      五音戲是流行于山東魯中地區,以章丘、歷城和淄博為中心的地方戲,屬于以板腔變化體為主的獨有劇種。歷經三百年的傳承發展,其傳統劇目已多達160余部。
      2018-05-02
    • 互聯網助推戲曲“活態”傳承

      互聯網助推戲曲“活態”傳承

      名家變身主播趣談梨園臺前幕后,彈幕刷屏隨時飽覽鮮活觀戲體驗;素妝才罷,聲韻裊裊,當紅花旦親自演示拍彩、勒頭的秘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日前在北京舉辦的“戲曲傳承與網絡直播座談會”上,梨園行展示了其以時尚方...
      2018-09-11
    • 戲曲導演不能長期依靠話劇人才“輸血”

      戲曲導演不能長期依靠話劇人才“輸血”

      時下戲曲導演人才稀缺,依賴 “跨界”導演,久而久之,便出現了 “跨界導演來了,戲曲原味丟了”的現象。有專家認為,這種情形非常不利于建立中國傳統戲曲獨特的舞臺美學體系
      2018-09-12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