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活”起來之后,傳承保護還有哪些痛點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6-08





      在寶山區,經過區非遺保護中心調查研究,幾近消失的非遺美食“羅店天花玉露霜”被成功復原。明天,這項瀕臨消失的手工糕點技藝將再度與市民見面。在黃浦區,4個非遺傳習基地和15個傳承點將同時迎來海派燈彩、上海剪紙、面塑等多項非遺體驗活動。在徐匯區,長調、呼麥、馬頭琴、短調、四胡、潮爾琴等多項音樂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齊聚田林街道,帶來獨特的草原之音。


      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自2005年啟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上海積極打造非遺活態展示平臺,推進“非遺在社區”項目,通過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記錄和數字化工程、舉辦非遺品牌展覽展示等活動,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時至今日,上海非遺保護取得哪些成果?還有哪些難點與痛點?


      要普及非遺,走進市民當中


      6月初,上海大世界“非遺原生態”展廳迎來“大美申城”系列新展,展出海派篆刻、金山農民畫、漆畫、古陶瓷修復等傳統非遺技藝。“筆頭要朝上,還要能朝下。朝上意味著會制筆,朝下意味著會書法。能用筆,才能改進筆。”博古架前,周虎臣毛筆制作技藝傳承人吳慶春正向市民傳授制筆訣竅,“普及非遺,要走進市民之中。”


      上海大世界去年3月重新對外開放,轉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平臺。“大世界以非遺展示、展演、傳習、數字非遺、非遺美食為主要業態,目的是讓非遺‘活’起來。”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副主任葛忠說,非遺保護要生活化,大世界日均人流量約2000人次,重視游客的體驗、互動,“我們要給游客提供一個接觸非遺的公共空間”。大世界中,既有每天上演傳統戲劇、雜技、魔術的中央露天劇場,也有展示原生態非遺及非遺創新設計的展廳。配合靜態展覽,傳承人將定時設攤,現場展示精妙絕倫的手工技藝。大世界還廣邀各省市來滬舉辦非遺文化周,展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葛忠說:“在非遺傳承上,大世界要打造有影響力的品牌,集聚更多的非遺資源,使之成為非遺活態展示的重要窗口。”


      非遺保護任重道遠。從2005年起,上海啟動覆蓋全市的非遺資源普查,共搜集各類資源線索1萬余條,項目資源1939個。截至目前,上海共有國家級項目55項,市級項目220項,區級項目398項;國家級傳承人120名,市級傳承人647名,區級傳承人800余名。


      “上海的非遺資源豐富,種類繁多。”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蕭燁瓔介紹,自開埠起,上海作為通商碼頭就成為各種文化和文明交匯、交流與交融的天然平臺,“頻繁進出的商船,使得上海從通商碼頭衍生為文化碼頭”。在非遺類目中,既有田山歌、崇明吹打樂等鄉村特色濃郁的傳統音樂;也有上海花樣經、陳行謠諺等民間文學,龍華廟會、羅店龍船、豫園燈會等民俗民風;更有反映上海商業文化特色的非遺項目,如老鳳祥金銀細金制作技藝、龍鳳旗袍制作技藝等。


      除了將大世界打造成非遺活態傳承的平臺外,市非遺保護中心依托市群藝館資源,設立非遺圖書館和“上海故事”主題展館,定期在“一館一廳”舉辦非遺活動;利用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活動平臺開展宣傳推廣,推出與剪紙、雜技、旗袍等有關的專項活動; 同時還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打造“上海學子非遺展館行”活動,累計吸引青少年觀眾60余萬人次。


      市文廣局公共文化處處長楊慶紅介紹,傳承人數字化采錄工作也是非遺保護的“重頭戲”,“非遺保護是一項非常急迫的工作,技藝在傳承人手上,但他們年紀都偏大了,我們要趕緊為非遺建立檔案和資料庫”。目前,上海已完成《顧繡》《朵云軒木版水印技藝》等40余部專題片及50余名傳承人的口述史采訪。每位傳承人數十個小時的采訪記錄,將成為非遺技藝最直觀的可視化資源。


      非遺要見人、見物、見生活


      “非遺源于民間,更要回到民間。”今年初,市文廣局啟動“非遺在社區”項目,引導各級各類非遺傳承人在社區常態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傳承傳播活動。各區近年來已陸續開展“非遺進社區”活動,“進與在,一字之差,折射出讓非遺在社區扎根的決心”。遺產日當天,全市各街鎮、社區將開展以傳承人為核心的800余項傳承活動,含互動體驗、講座培訓、展演展映、專題展覽等。


      自從腿摔傷后,“何氏燈彩”第二代傳人呂協莊就一直掛念著五里橋社區文化中心的燈彩班。“五里橋街道愛好做燈彩的居民多,但一開始缺乏專業指導。”2011年,經過黃浦區非遺中心的牽線搭橋,她開始在五里橋社區授課,邁出“非遺在社區”第一步,至今共開課200余場,累計教授學生3000余人次。今天上午,“上海燈彩傳承人工作室”在五里橋街道揭牌成立。呂協莊說:“我一步步教學生,學生再教學生,上海燈彩就傳承了。”


      17歲時,呂協莊進入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師從“江南燈王”何克明。“何氏燈彩”有“搓、扎、剪、貼、裱、糊、描、畫”八字技術要領,單“搓鉛絲”這一基本功,她就練了大半年。“彩燈要用鉛絲扎骨架,只有充分掌握鉛絲的性能,骨架才能結實,一匹馬、一只鳥才能站得穩。”


      進社區教學,她費了心思,先拿半成品給學生試手,“他們覺得燈彩不難學,就更愿意學了”。呂協莊的班上,學生各有所長,有的擅長扎骨架,有的擅長電工,有的裱糊做得很好,“這個由退休老人組成的班級好極了,大家取長補短,搭檔起來就能完成一件很好的作品”。元宵節到了,五里橋居民在燈彩班學生的帶領下,三五人一組,學會了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做燈,“蛋糕盒、礦泉水瓶、寫對聯的紅紙,都被他們用到燈上,也給了我很多啟發”。


      “顧繡”又稱“露香園顧繡”,起源于明代上海老城廂的顧氏家族,是以名畫為藍本的“畫繡”,繡品用材精細、針法靈活。在上海顧繡代表性傳承人錢月芳的案頭,一針一線繡成的“顧繡教材”即將完工。她計劃完成喜鵲、白頭翁、綬帶鳥等18種小鳥,整理出不同的顧繡針法,以后裝裱成冊,解說、教學、教徒弟,就用這本繡出來的書。“現在了解顧繡的人不多,因此進學校、社區教學,更覺得任重道遠。”錢月芳說,6月的每個周六,她在松江區岳陽街道的顧繡體驗館開課,向市民、學生講述顧繡的發展過程、歷史及特色,“我要抓緊時間教學生,讓大家知道,除了蘇繡,上海顧繡也很有魅力”。


      “傳承人身上有絕技,但絕技不屬于他們自己。非遺要回到社區、回到孕育它們的民間土壤。”楊慶紅說。


      在呂協莊看來,非遺保護要走兩條路,一條是傳承普及,在社區、學校上課,讓社區居民了解非遺;另一條是傳幫帶,博物館、研究所檔次的藝術作品,也要有人做、有人傳承。前者走起來并非一帆風順,受家庭影響,不少退休老人由于要幫忙帶孩子,經常中途退課,人員流動性大,但她還在繼續堅持,“學生教了一茬又一茬。有人擔心,原汁原味的燈彩后繼無人,但我不著急。只要我們毫不保留地去教,總會有人學”。至于后者,她也挑中了一名不足18歲的徒弟,每周言傳身教,“專業性的傳承者,百里挑一就足夠了”。


      黃浦區的10個街道已和傳承人簽約,每個街道每個月都將開展傳承活動,“非遺要見人、見物、見生活,要讓百姓受惠”。面對非遺最缺的人才問題,葛忠表示,黃浦區正在聯手人力資源部門,推出具有激勵性的人才培養機制,讓更多人愿意從事非遺和手工技藝類工作。


      傳承和保護,跟上社會發展


      非遺的保護傳承,還需要創新性轉化。6月5日至2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優秀成果(上海高校專題)展亮相恭王府博物館。融入武術、鼓樂、東陽竹編、四川蜀繡、苗族銀飾鍛造等13項非遺元素的原創音樂劇 《白蛇驚變》驚艷亮相。


      在舞美上,《白蛇驚變》引入頗多非遺元素。白素貞的素紗紗袍由蜀繡、顧繡、亂針繡、緙絲的四位傳承人共同完成; 白蛇發飾由苗銀鍛造技藝傳承人劉兵打造而成;斷橋、酒壇以及法海出場時的舞臺燈柱則由東陽竹編傳承人何紅兵完成。據介紹,燈柱運用了多種傳統技法,為了透光,上下兩端層次輕薄,中間層次厚重,變化的柱身令燈柱整體上變得輕盈。“這是我第一次參與舞臺美術設計。”何紅兵說,20年前竹編以出口為主,重視實用兼具工藝風格,“沒想到竹編在舞臺上可以這樣呈現,此次創新運用給予我許多啟發”。


      2016年,何紅兵成為上海大學竹藝研修班學員。課程期間,他首次嘗試與兩位荷蘭設計師合作,利用竹子柔韌特性,共同設計了大小竹燈系列作品,尺寸不一,造型簡約,色彩絢爛,富有線條感。“研修班的課程只有一個月,結束后我和設計師還保持聯系,去年7月、8月,再度邀請他們來到我的工作室,設計改進大小竹燈。”據介紹,合作的兩位荷蘭設計師,一位擅長新材料研發及產品結構設計,另一位善于靈活運用色彩,“大小竹燈不僅可以作為生活實用品,還可作為觀賞藝術品,是非遺生活化、國際化的體現。”


      “非遺的傳承和保護,要跟當代的社會發展相連接,傳統手工藝只有和當代生活需求緊密結合才能煥發生命力。”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章莉莉介紹,上海大學是最早參加研培計劃的高校之一,目前已運作15期,“高校具有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研修班,我們為傳承人提供系統性教學,并讓一批有經驗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加入其中,與傳承人攜手創作新的非遺產品”。


      非遺傳承需要進一步面向市場。2015年起,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作為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主辦方之一,為非遺傳承人、國內外設計師、手造工作室搭建交流平臺。在1.2萬平方米的展廳空間中,既有非遺竹編、土布織造、苗繡、陶藝、木藝等國內傳統手工藝展示,也有西班牙、日本、烏拉圭等外國展商帶來的國外手造產品與創新材料展示。“博覽會是將非遺推向社會、市場的最好平臺。”她希望進一步打通傳統非遺技藝和市場的隔閡,“我們目前做了100多件非遺創新孵化的作品,一直用于展覽,如果有企業來‘認領’,一旦轉化到生產線上,傳承人有了收入,就會有更多人愿意從事手工藝,那非遺的生態圈就完整了”。(張熠)


      原標題:非遺“活”起來之后,傳承保護還有哪些痛點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