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呵護非遺“瑰寶”:皇宮走出的絕活兒京繡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1-02





      一根針花樣百出,一根線回環往復……在繡娘手上,花瓣的絨毛、植物的莖須、動物的表情,活靈活現躍然而出。來自河北定興的繡娘梁淑平,展示的正是皇宮走出的絕活兒——京繡。2014年,梁淑平和北京房山傳承人劉秀花的京繡一同被認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繡,和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這些工藝門類,并稱“燕京八絕”。顧名思義,它們誕生于燕京之地,盛行于宮廷之內。斗轉星移,今天,這些歷史“瑰寶”雖仍戴著“皇家”之名,但并非僅僅活躍在北京。正如京繡的兩位傳承人分別居住北京房山和河北保定一樣,隨著歷史遞嬗及匠人們遷徙移居、開枝散葉,那些古老的技藝也漸漸散落到了皇城根下、渤海之濱、燕趙大地。


      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文化記憶,烙下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歷史印記。京津冀三地山水相依、地緣相接,不僅具有地理上的整一性,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亦是密不可分的整體,許多習俗和傳承都表現出明顯的同源共生、相通共享的特征。透過那一方刺繡、一張毯子、一個雕塑,我們觸摸到的不僅僅是產品或者作品,而是這片土地上一代代人曾經的生活,它們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共同財富,應當由大家一同去守護。


      應該說,在這方面,京津冀協同有著較好的條件。比如燕京八絕,各家都有繼承;比如古村落,三地都有遺存;再比如皮影、剪紙、曲藝等技藝,大家的發展水平基本旗鼓相當。目前來看,三地文化機構正有意識地共辦展覽和研討會等,不過相較于龐大的歷史寶庫和豐富的文化遺存,這些動作還不夠,呼喚進一步探索并完善協同,盤活三地的文化資源,在時代變化中留住那些“不變”,在現代發展中不忘那些“根基”。


      “學刺繡,三年左右才能獨自完成作品。一塊1平方米大的唐卡,復雜的繡藝沒有個幾年是無法掌握的;一件龍袍,需要8個繡工繡上500多天。”梁淑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人們常說,搶救“非遺”是在和時間賽跑,但事實又表明,精雕細琢的技藝傳承需要“慢工文火”。拿出長遠眼光、足夠耐心去呵護這些“瑰寶”,歷史文化脈絡才能在一針一線中串聯起來、延續下去。(湯華臻)


      原標題:共同呵護非遺“瑰寶”:皇宮走出的絕活兒京繡


      轉自:北京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