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調入山東省陽信縣文化館至今,周和平已在非遺保護戰線工作了12個年頭。12年來,他親身參與了陽信每一個非遺項目的資料搜集和組織申報,見證了這片土地上民眾對非遺的熱情愈發高漲的全過程。他說,遍布于陽信城鄉各處的非遺資源是當地的“金山銀山”,如果保護不好、傳承不好,就是自己的失職。
保護非遺就像栽樹
陽信縣地處山東北部,因漢代韓信自燕伐齊屯兵于古篤馬河之陽得名。
周和平與陽信非遺的緣分始于2006年。當年,他被調到陽信縣文化館任館長。彼時,館內常年在崗的算上他只有兩個人。“來之前,領導跟我強調,文化館的重要職能有兩個:搞活動、挖遺產。搞活動就是文化惠民,挖遺產便是傳承保護非遺。”周和平說,雖然館內人手少,但他對這項工作不敢有絲毫懈怠。在他看來,非遺是當地居民數千年來生產生活的見證和記憶載體,就算再難也要干下去。
陽信縣是山東經濟發展水平較落后的地區,當時的縣文化館各方面條件都不樂觀。周和平回憶,2006年下半年,為申報市級非遺項目,他和同事一起下鄉調研走訪,回館整理資料時連電腦都沒有,最后他通過私人關系借了一臺電腦用。為盡快把材料提交上去,兩人冒著大雪去街上找打印店。當時剛大學畢業的同事問周和平:“一沒錢二沒人,咱忙活這干啥?”走在前邊的周和平頭也沒回回答:“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保護非遺是文化館的職責,我們不去做,很多文化遺產就埋沒了,后人會戳我們的脊梁骨。”
得益于這份使命感,當年陽信縣首批成功申報12個市級非遺項目。初戰告捷后,2007年,周和平和同事又用了一年時間,走遍全縣所有鄉鎮,挖掘整理了99個縣級非遺項目。
厘清鼓子秧歌的脈絡
陽信很多鄉鎮自古以來就有跳鼓子秧歌的民俗。2011年,陽信鼓子秧歌入選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名錄,這其中離不開周和平的執著與付出。
“陽信有句古話叫‘先有凌霄閣,后有大秧歌’。凌霄閣位于陽信縣與惠民縣、商河縣的交界地帶,有上千年歷史,住在那附近的村民逢年過節都跳鼓子秧歌,這說明其歷史非常久遠。”周和平介紹,2006年的一次調研,讓他了解了鼓子秧歌的魅力。
那年,凌霄閣附近的村民聽說他是去調研鼓子秧歌的,紛紛圍過來問他:“為啥別的地方跳鼓子秧歌成了國家級非遺,陽信的鼓子秧歌卻沒評上。”周和平默默記下了鄉親們的話,回到單位便開始查閱資料。“一查才發現,陽信的鼓子秧歌有很長的歷史淵源,自成一派,‘傘’‘花’‘棒’等角色都有傳說佐證。”周和平說,村民們對鼓子秧歌的感情很深。他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盛行跳鼓子秧歌的張王莊,莊內一位老人因為陽信鼓子秧歌沒有評上非遺項目,多次到上級文化部門“評理”。后來,上級部門答應到張王莊看看村民們跳鼓子秧歌。老人非常激動,連續幾天組織村民排練,最后因勞累病倒在了排練場上。這件事給了周和平很大觸動。“老人為秧歌付出了生命,我們非遺工作者苦點兒累點兒怕啥?”近10年來,他多次到張王莊及周邊的村莊調研,詳細了解鼓子秧歌,最終順利出版了講述陽信鼓子秧歌“陣法”“打扮”等內容的教材。
在周和平和同事的努力下,如今陽信縣每年都舉辦鼓子秧歌匯演。2017年,全縣有28支隊伍參加匯演,吸引觀眾上萬人。
關注非遺項目發展
周和平是搞曲藝出身,到非遺保護戰線工作后,他依然時常關注傳統曲藝類非遺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受多種因素沖擊,陽信縣鼓書院解散,說書藝人各自干起了小買賣。隨著近年來國家對非遺保護工作的愈發重視,周和平想,何不將散落在民間的曲藝傳承人重新組織起來?2009年,重新組建的陽信縣鼓書院揭牌。周和平親自登門做工作,邀請25名說書老藝人加入鼓書院,成為當地文化惠民下鄉的中堅力量。為擴大惠民效果,每年陽信梨花節期間,周和平還請說書藝人們去節會現場,分成10個展演點輪流演出。他還主導打造了“周末鼓書會”,在縣城廣場設置流動舞臺車,每周末演出。現在,陽信縣鼓書院每年下鄉演出超200場次,極大地活躍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
汗水沒有白流。2012年,陽信縣鼓書院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團隊”;2014年,鼓書院為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的工作模式獲評“山東省非遺保護十大亮點工作”。
這兩年,周和平感覺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只要一有時間,他便開始去尋訪非遺傳承人,記錄他們的口述、現場展示等。他說,非遺保護這項工作自己越干越愛。“現在國家對非遺保護工作更重視了,各方面的條件也變好了,陽信將繼續傳承發展好本地非遺項目,讓這些民間瑰寶回到鄉村,助力文明鄉風建設,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蘇銳)
原標題:守護遍布城鄉的“金山銀山”——記山東省陽信縣文化館館長周和平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