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非遺有了傳承人 父子兩代人續寫“點石成金”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1-12





      繆成金今年76歲。每天,他6點起床,8點從溫州城區的家中出發,坐公交再搭三輪,一個多小時后,才能趕到位于溫州城郊的崇林齋工藝品有限公司。


      風雨無阻。他笑言,一年365天里,360天都是這樣的行程。


      “崇林齋”坐落在一片農舍中,遠處就是農田。


      走進公司大門,在花花草草的院子里,深吸幾口氣,活動一下手腳,繆成金就鉆進了生產車間——地上堆著各色石料,沿墻是一字兒排開的工作桌,桌上攤著圖紙、工具、半成品的雕件,車間中央則是幾張桌子拼成的大工作桌,用來做彩石鑲嵌“大件”時用的。


      老繆一坐下來,就拿起徒弟雕的一只老虎,仔細修改起來。


      雖已年逾古稀,老人的雕工依然了得,幾刀下去,老虎的形態頓時生動起來。


      這位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對彩石鑲嵌這門技藝鐘愛了一生。而今,他仍沉浸在藝術創作中,充實又開心。


      18道工序一道也省不得


      這門技藝沒有捷徑可走


      彩石鑲嵌,是一種石雕和木雕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始于明朝。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完成一幅“彩石鑲嵌”,需要采石、切割、設計、木工、油漆、配色、塑形、拼接、雕刻、粘合……前前后后18道工序,精工細作,少則幾月,多則一年。


      1958年,年僅16歲的繆成金被分配到溫州藝術雕刻廠工作,一下子就被這種“點石成金”的工藝吸引。因為“有耐心,又用心”,他被溫州最著名的彩石鑲嵌藝人王培珍相中,收為徒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是彩石鑲嵌產業發展迅猛的時期,繆成金跟一幫師兄弟,在師傅的帶領下,制作了大批精品,也繼承了一門好手藝。


      60年彩石鑲嵌生涯中,他創作的《擊鞠圖》《天女散花》《扇屋佳人》《十二生肖》《杜甫詩意》《弘一大師》等多次獲得金獎,同時繆成金還是業內少有能進行“大件”創作的工藝美術大師,比如《法華勝會》《靈山勝會》《普賢十愿圖》《文殊說法圖》等大型作品,件件精美絕倫、生動傳神。


      而如今,他依然創作不斷。


      生產車間的旁邊,就是繆成金的作品陳列室。一進門,墻上掛著彩石鑲嵌的對聯、掛屏,地上擺放著大型立地屏風,或簡潔莊重、或繁復精美。


      再細看則會發現,這些人物造型、花鳥蟲魚,甚至環境背景,全是一片片彩色石頭雕刻、塑形而成,天衣無縫地鑲嵌在木板上。


      墻上有一件繆成金稱作“小品”的《抓周圖》,穿著紅色肚兜、梳著沖天辮的孩童,對著面前的算盤、書籍、毛筆、錢幣等,好奇地打量,憨態可掬。


      繆成金說,這件作品從構圖、繪畫,到搭配彩石,再到各種工藝,用了整整七天。


      “白色的石頭是青田石,藍色石頭來自玻利維亞,紅色石頭是印度的,黃色的來自福建壽山,還有蕭山紅……”老繆指著《抓周圖》上各種彩色石頭說道,他特別提到,這些石頭都是鑲嵌到木頭上的,先要在木板上挖槽,才能把彩石鑲嵌進去,這里頭藏著精妙的工藝。


      說到這里,他突然嚴肅起來:“直接把石頭粘到木頭上,那就不是彩石鑲嵌了。這不是走捷徑,是技術的倒退。”


      父子齊上陣


      打開彩石鑲嵌新天地


      繆成金這些年帶了不少徒弟,其中一名徒弟劉小末還是他坐三輪車坐來的,劉小末原來在仰義一帶開電動三輪車。


      到今年,小末已經學了6年,繆成金說,手藝已經很不錯了。


      這幾年,崇林齋接了不少大單,繆成金也想多帶一些徒弟。如今,他們生產車間師徒11個人,來自五湖四海。這些徒弟分工不同,專長不同,但在繆成金眼里,任何一個工序都沒那么容易學好,都需要一顆能安靜且肯學的心,以及長久的磨練。


      帶徒弟很辛苦,每天埋頭車間,但繆成金非常開心。兒子繆一川說,跟5年前相比,父親不僅身體好了很多,臉色也紅潤了不少。


      5年前,正是崇林齋最艱難的時候。“當時彩石鑲嵌產品銷路成問題,我父親有點心灰意冷。”繆一川說,“他的頭發都全白了。”


      繆一川從小在父親的廠子里長大,言傳身教之下,也練了一門彩石鑲嵌的好手藝。


      后來,他遠赴西班牙闖蕩。一次機緣巧合下,西班牙當地的著名畫家馬魯艾看到繆一川用來收藏父親作品的相冊,激動地把照片發到“FACEBOOK”上,引起藝術家朋友圈的轟動。這件事也讓繆一川重新認識到彩石鑲嵌的魅力。


      回鄉探親后,繆一川決定接父親的班,帶著老婆和孩子回到溫州。


      他是學設計出身,又在西班牙經商多年,了解市場后很快就發現,要打開彩石鑲嵌的銷路,需要創新,他把彩石鑲嵌的未來,定位在了高端藝術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上。


      除了傳統制作的屏風、掛屏、箱柜之外,他設計了彩石鑲嵌的首飾盒等小件,還建起網站,進行市場推廣。


      在總經理繆一川的努力下,“崇林齋”接到了不少訂單,還接了幾個大單子做了幾件“大件”,在海內外都有了影響。


      繆一川說,在傳承和創新之路上,他們正在摸索,雖然有了點成績,但前面的路還很長:“除了傳統樣式的工藝品創作,我還希望把彩石鑲嵌工藝與現代審美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有生命力,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一旁的老繆,一邊聽,一邊微微笑著——兒子挑起了“崇林齋”的擔子,手藝接上了,產品銷路也打開了,他為之付出一生的傳統技藝,終于不會在自己的手上黯淡下去。(陸芳)


      原標題:百年非遺有了傳承人 父子兩代人續寫“點石成金”夢


      轉自:錢江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