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一線教學還是管理崗位上,28年間,先后擔任普通教師、班主任、陶瓷美術教研室主任、藝術設計教研室主任、研發中心主任、粉彩古彩陶瓷藝術傳承創新研究院院長的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朱輝球,心中始終裝著“陶瓷人”的情懷,執著地為學院職業教育事業貢獻智慧與力量。
作為一項古老的民族技藝,古彩作品創作難度較高,一件作品通常要畫兩三個月,年輕人很少愿意靜下心來重拾傳統,大多熱衷于追求“容易出作品”的現代陶藝。“這樣的陶瓷全世界都在做,既不能代表景德鎮,又不能體現民族特色,更不能代表中國。”朱輝球認為民族的東西是有底蘊的,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執著的追求,更需要坐得住、畫得好、等得起的匠心。
在朱輝球的努力下,2015年依托江西省文化廳授予學院重點項目研究基地——江西省粉彩古彩陶瓷藝術傳承創新研究院,朱輝球組建開辦了全日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粉彩古彩制瓷技藝特色班,邀請國家級陶瓷工藝大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參與教學。朱輝球也從此承擔起粉彩古彩特色傳承、陶瓷藝術交流、產學研與職業技能教學等工作,培養粉彩古彩陶瓷傳承人。
朱輝球認為,高職學生首先要學好技能,方可在社會上立足。為此,他十分注重言傳身教。朱輝球向學生講述自己的從藝之路和心路歷程,開展現場教學,親自動手教學生學習拉坯、施釉、彩繪、燒成等系列制瓷工藝。
多年來,朱輝球主持了《高職陶瓷藝術應用型人才技能培養與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等教改項目,并針對景德鎮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需求,率先提出“工”與“藝”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引導藝術與技術同步教學模式,傳播工匠精神,培育工匠型人才。2014年,教育部面向全國下發《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意見》。針對景德鎮陶瓷技藝的傳統傳承方式多來自于父子相傳和師徒相授,存在周期長、速度慢、技能水平參差不齊等弊端,無法適應現代陶瓷產業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廣泛需求這一問題,朱輝球組織推廣學生向陶瓷大師拜師學藝的現代學徒教學模式,利用校園大舞臺培養和輸送更多工藝人才。
經過精心籌備,2015年10月份,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院舉辦了“國家非遺制瓷技藝進校園”活動。經過遴選,熊宣皓等30多名優秀陶瓷專業學生向10位國家非遺手工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拜師學藝。從教28年,朱輝球的學生中有多人被評為“省級陶瓷大師”,為粉彩古彩培養出150多名傳承者。此外,他還先后培訓陶瓷從業人員3000多人次。朱輝球希望這些“火種”能將民族技藝好好傳承下去。(記者 賴永峰 劉興)
原標題:“將民族技藝好好傳承下去”
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