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如何在T臺上煥發光彩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1-26





      在剛剛落幕的中國國際時裝周(2019春夏系列)的T臺上,身著香云紗褲裝的模特翩翩走來,讓人不禁想起張愛玲筆下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紗大腳袴的“睨兒”,民國時期就備受女子喜愛的香云紗在這一季的時裝周上輪番登場。香云紗在當代人眼中不再沉悶、老氣,而成為優雅、知性和環保的代名詞。


      繼2008年“香云紗染整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年間,經過生產性保護、創新性發展,香云紗在傳統工藝振興的當代實踐中逐漸成為時尚潮流。


      傳統形成時尚


      在當代,時尚領域在大眾生活中的影響力巨大,尤其是年輕人,緊隨潮流而動,因而,T臺也是我們弘揚和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除了香云紗這一被譽為“黑色閃光珍珠”的絲綢面料,藍印花布、艾德萊斯綢、亮布、夏布、織錦等傳統面料近年來在各類時尚場合輪番出現,成為各類創意活動的主角。比如,蘇州市吳江區“絲綢名鎮”盛澤在本次時裝周舉辦了“綢都盛澤風尚秀”,而重慶市榮昌夏布已經是第二次登陸時裝周。因而,富含中國特色的紡織面料也需要通過時裝周等平臺擴大影響力,吸引更多設計師和品牌的關注,讓其形成更廣范圍的流行。


      在紀錄片《服裝里的中國》第二季中,與服裝相關的傳統工藝以紀錄短片的形式呈現,其中就包括對香云紗染整工藝的介紹。這類普及傳播能夠讓國內外的內容生產者、產品生產者廣泛認知此類資源。與此同時,文化傳播也為相關產品、服務及品牌創造了與眾不同的無形價值。比如,香云紗復雜的制作工序、環保的染色原理,以及其中包含的哲學、科學與美學意義……都是向大眾傳遞香云紗制成品價值的有效觸點。


      傳統再造時尚


      非遺、傳統手工藝、民族民間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已然成為時尚產業的創意源泉和核心賣點,并呈現出這樣的趨勢:對傳統文化的“解碼”越深度,發掘到的當代價值越大,越能碰撞產生“最中國”的時尚潮流。


      這次時裝周,我們看到了依文·中國手工坊這樣平臺化推廣中國傳統手工藝的T臺常客,也看到了阿牛阿呷這樣直接從事非遺傳承創新的從業者,將本民族本地域代表性工藝技藝帶上T臺。可以說,越來越多的企業、設計師加入創造性運用非遺等傳統文化資源的隊伍,并已然從傳承傳統中受益,“解碼傳統,再造時尚”集群效應正在形成。


      當代設計師的“匠心”在哪里?靈感、混搭、跨界……創新路上不變的是對傳統的禮敬,對資源的有序利用,符號、物料、工藝中所包含的思想理念和審美風范不能丟失。真正能夠解碼傳統的設計師,也是當代“工匠精神”的代表。


      時尚青睞傳統


      2017年11月發布的《中國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千島湖宣言》中講道:作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消費品,紡織服裝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紡織類非遺富含的個性化、自然化、人性化特點,正好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消費觀念的轉變方向不謀而合。比如,當代人對取之于自然、可分解回歸自然的天然物料、染料的推崇。而香云紗恰好與此不謀而合,只采用天然植物薯莨的汁液和含有高價鐵離子的河涌泥染色,不含任何化學助染劑。這類先民智慧、本土知識在紡織類非遺中比比皆是,使得傳承傳統漸成當代時尚消費的風向標。


      無論是高級定制,還是更接近日用消費的成衣、快時尚,都可以從非遺等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時尚的答案。并且不止于服裝,配飾、潮鞋、文創日用等都是傳統元素創新應用的板塊,能產生更為突出的市場表現和潮流影響力。(作者 楊紅)


      原標題:非遺如何在T臺上煥發光彩


      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