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解傳統文化 幽默之外應有敬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29





      近日,一首名為《生僻字》的“高難度”原創歌曲走紅網絡,在抖音、微博等平臺掀起“全民斗歌”熱潮,并成為時下企業年會舞臺上的熱門演出曲目。“煢煢孑立、沆瀣一氣、踽踽獨行、醍醐灌頂、綿綿瓜瓞、奉為圭臬……”伴隨明快的節奏,歌詞中的七十多個生僻字逐一考驗著大家的“詞匯量”,嘗試挑戰的人們一邊慚愧于自己的“才疏學淺”,一邊自豪于漢字的博大精深。


      從“教你認字”的《生僻字》到“魔性”解讀詩詞的網紅教授,再到古詩新唱的《經典詠流傳》等文化綜藝節目,隨著傳統文化的不斷回暖,亙古綿延的“古老”知識正與各種富有巧思的“年輕”形式交相輝映。同時,種種全新演繹的出現也提醒我們,對于“傳承”二字的理解,還需給予更多尊重和敬畏。


      把對漢字的熱愛寫進歌里,喚起大眾的關注


      打開抖音App,《生僻字》是目前最受歡迎的配樂之一,無數男女老少對著鏡頭唱起這首“全網最難”歌曲,甚至連不少外國人也主動加入了“漢語十級”挑戰。截至目前,《生僻字》的原唱兼詞曲作者陳珂宇已因此收獲了約300萬個贊和近10萬條評論。


      網絡之外,歌曲的熱度也在不斷蔓延。在一些中小學,語文老師把《生僻字》作為“寒假作業”布置給學生,要求牢記讀音,并查閱字典了解每個字、詞的出處和涵義。與此同時,這首歌還衍生出了更多創意十足的翻唱版本,比如山西省中醫院醫師改編的中醫藥版《生僻字》、日語版《四字熟歌》等。這一連串“化學反應”恰恰契合了陳珂宇的創作初衷——以一種輕松有趣的方式,喚起大眾對漢字的關注和記憶。


      作為一名地道的90后蘇州小伙子,陳珂宇發現“又雙叒叕”這個網絡流行詞常被用于形容一件事再三發生,雖然字面意思形象、生動,但他并不認識后面兩個字,而大多數網友和他一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于是,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的他,把對生僻字的好奇和對漢字的熱愛寫進了歌里。


      在學界專家看來,在如今這個“人不離機”的時代,提筆寫字成了稀奇事,而各種智能輸入法所具有的聯想、組詞等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拆解了大腦對于漢字結構的認知。一首《生僻字》或許談不上有多大的教育意義,但它的確牽引著很多人開始關注漢字、讀懂漢字。


      有趣卻不失嚴肅,才能與傳統文化親切“對話”


      隨著《生僻字》的走紅,網絡上也漸漸分化出兩種聲音:一部分人認為,這是一首充滿正能量的好歌,不但讓人“漲知識”,還弘揚了漢字文化;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首歌只是眾多生僻字的生拼硬湊,且生僻字的實用性不強,認不認識,會不會讀,意義不大。


      面對網友的熱烈評論,陳珂宇解釋說,這首歌的創作前后歷時半年,主要的難點正在于尋找合適的生僻字寫入歌詞——既要考慮押韻,又不能過于偏怪。“最開始一共搜集了200個,最終選了七十多個。”而他選定的這些生僻字多為成語,雖不常見,但并沒有脫離人們的日常生活,眼尖的網友還發現,其中不少生僻字都來自中小學課本中的古詩文名篇。比如,“煢煢孑立”出自李密的《陳情表》,“陟罰臧否”見于諸葛亮的《出師表》,等等。


      在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李明潔看來,《生僻字》是一件有趣卻不失嚴肅的作品,它代表了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人解讀和傳播傳統文化的一種探索。眼下,類似的案例并不鮮見。比如此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憑借一口不怎么標準的普通話和幽默詼諧的講課風格,被無數網友笑稱為“古典文學課堂里的一股‘泥石流’”。而正因為他真正走進了詩人的生命,才能與他們親切“對話”,重現古典詩詞的現場感和生活氣息。


      李明潔說,這些不同于知識灌輸式的創新形式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但它也適時提醒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應當報以更慎重、敬畏的態度,避免誤入傳統文化幼齒化、娛樂化的傾向。(朱穎婕)


      原標題:趣解傳統文化 幽默之外應有敬畏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