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保護傳承切忌“順其自然”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3-12





      近日,筆者到華北某市就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進行調研探訪,發現當地存在的兩種反差情況值得思考。一種是很多非遺項目傳承人或保護單位下了大力氣來創新,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方式結合,推出的很多精致產品深受市場歡迎;另一種則是少數非遺傳承人“懶得創新”“順其自然”,既不研究項目的特點,也不關注現代審美需求,導致手中的項目缺乏活力和社會影響力。


      非遺是來源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文化遺產,“活態性”是其根本屬性之一。作為民族寶貴文化資源的非遺,其保護傳承如果不注重結合時代特點,而是按照“順其自然”的形式存在,很有可能出現傳承危機。


      在千百年的傳承發展中,一些非遺項目之所以能留存下來,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在每個時代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比如一個地方劇種,因為民眾對劇種的審美需求和獨特情感,才使得它憑借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不至于消亡;一項傳統工藝,由于其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能提供民眾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產品或服務,才得以歷經千百年留存至今。


      片面的“順其自然”觀念是非遺傳承的大忌。這種觀念突出表現在:一些項目的傳承人或保護單位將非遺視為“文物”,認為其價值是與生俱來且永恒不變,意圖“以不變應萬變”。在具體操作層面,將項目作為“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忽視了非遺與社會、民眾的內在聯系。基于這種錯誤認識,一些項目的傳承人或保護單位自覺或不自覺地變成了“講解員”“博物館”,認為非遺傳承就是“守舊”,對“創新”缺乏積極性。


      非遺是依靠“人”而存在的,是一門流動的藝術,在不同時代展現不同的面貌和特點。非遺項目實現最大社會效益和社會價值的前提,便是傳承人或保護單位敢于突破桎梏,結合當下的時代需求,對項目加以研發與傳播。只有這樣,非遺才能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芭蕉)


      原標題:非遺保護傳承切忌“順其自然”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