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助:發揮“非遺扶貧”優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4-02





      近年來,互助土族自治縣將盤繡產業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工作,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文化建設工作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中的“扶志”“扶智”作用,助力土鄉群眾同步邁入全面小康。

      土族盤繡作為土族民族文化重要標志之一,以“兩針兩線”獨特針法享譽國內外。目前,互助有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3家,盤繡公司10家,合作社3家,個體經營戶11家,繡戶1100戶,繡娘2000余人,結合精準扶貧“雨露工程”“陽光工程”“非遺保護”和“三區”工作,在省文化和旅游廳的安排部署下,在青海師范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等省內外高校盤繡人數達190多人,在縣文化館及各民族鄉鎮共舉辦盤繡培訓班31期,人數達2480人。

      互助全縣金盤繡、素隆姑、情之緣三家龍頭企業和傳承人(李發秀)非遺工坊等都具備了各自生產銷售的專門場地,各公司通過“媽媽制造項目”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實行訂單生產。目前,在幾家公司的基礎上,互助縣利用扶貧資金新建設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的盤繡園一處,扶貧產業園盤繡創意品展示平臺等,這些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的拓展,促使廣大刺繡農戶積極性不斷提高。

      全縣2000余名繡娘中,金盤繡公司建檔立卡貧困繡戶208戶直接受益,貧困戶占全縣繡戶的18.9%,生產期月人均增收1893元。同時,對五十鎮、丹麻鎮、東溝鄉、東山鄉(2018年新增)的635名繡娘進行了登記造冊。素隆姑公司建檔立卡貧困戶50戶為固定繡戶,生產期每月增收1600——2300元。各文化企業都已形成集民族手工藝品加工、體驗、展示、銷售為一體,年銷售收入達200萬元,輻射帶動全縣1000名繡娘人均月增收1800元以上。

      原標題:互助:發揮“非遺扶貧”優勢

      轉自:青海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