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4月12日電(童笑雨)四年磨礪,十部佳作,一生精華,盡在其中。舞臺上,昆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汪世瑜抱著十本贈書,眉眼間是說不出的舒暢:“我們的心愿,終于了了。”
4月12日,浙江省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在浙江杭州發布。該套叢書涉及十大門類,以人為單元,一人一卷,記錄了汪世瑜、鄭蘭香、李子敏等十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成長歷程、學藝授藝心得、演藝生涯及其傳承等內容,并通過在書中設置訪談內容二維碼的方式,以動靜結合之態,重現了專屬浙江的非遺文脈記憶。
“非遺是一門‘口傳身授’的藝術,藝跟人走,人在藝在。隨著傳承人歲數增大與相繼逝世,編纂口述史,已萬分火急。”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郭藝談及叢書編撰初衷時如是說。
汪世瑜學生帶來的昆曲表演。 童笑雨 攝
徐宏圖是浙江第一批傳承人記錄工作的學術專員,參與了叢書搶救性記錄工作方案的策劃、訪談提綱的擬定和口述史叢書體例確定等工作。他直言,為非遺傳承人“立傳”,是個技術活。
據他介紹,因為地方方言和專業方面的難題,每次記錄前,記錄團隊人員都要做很長時間的功課,了解傳承人最擅長的作品,明晰其藝術巔峰及重要的人生經歷。“研究者既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要向傳承人討教學問,以便獲取第一手資料。在內容上,也絕不能做成簡單的資料堆砌,需關注人與技藝的傳承。”
而該項工作自2015年開展以來,進行海量文獻收集、整理已是團隊人員的常態,每個月出差幾趟更是家常便飯。
令人欣慰的是,一切付出都有了回報。該套叢書不僅開創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叢書編纂的先河,也通過視頻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再現了非遺傳承人的精彩人生。
“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我們的技藝需要總結和宣傳,但因為個人精力有限,這一項目只能擱淺。如今,該套叢書仿佛是一雙翅膀,能將我們的技藝帶給更多的人。”汪世瑜說。(完)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