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傳人曹章玲:做好牽線木偶背后的女人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6-25









    木偶的生動表演取決于躲在圍布下的操控者。 李凌 攝

      帶有濃郁粵西風味的高州木偶戲,被當地人俗稱為“鬼仔戲”或“鬼戲”。在高州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心目中,“鬼仔戲”是兒時久遠而溫馨的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高州木偶戲的“黃金時代”,整個高州有兩千多班木偶戲班,一年能演出一萬多場,可謂盛極一時。

      高州市木偶戲傳習所所長曹章玲,便是在木偶戲盛行時入行,迄今為止從藝已有40多年了。



    木偶戲表演,需要演員一手舉木偶,一手牽動木偶做動作,非常辛苦。 李凌 攝

      牽線木偶的掌控者

      據記載,高州木偶于明朝萬慶年間由福建傳入的布袋木偶發展而成,400多年來,一直是民間迎神賽會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

      “表演木偶戲比自己演戲還要辛苦。”曹章玲說,表演者不僅要學習表演的唱、念、做、打基本功,還要學習如何靈巧地操控木偶,讓觀眾感受到木偶表演的生動逼真。

      木偶戲表演,觀眾只能看到圍布上面露出的木偶,卻看不到“躲”在圍布后面操控木偶的演員,盡管如此,這些“幕后工作者”們卻不敢有一絲懈怠。“木偶雕刻出來就是定型的,只有通過配唱、表演、劇情等等相配合,表現出人物角色的喜怒哀樂,從而吸引、感染觀眾。”曹章玲說。

      要練好木偶戲,托舉功、手簽功、臺步功三大基本功一項都不能落下。臺步功是每一個戲曲演員必備的技能,但是托舉功和手簽功卻是木偶戲演員的“額外功課”。表演過程中,演員仿佛有三頭六臂一般,嘴里要根據生、旦、凈、末、丑不同角色唱出不同腔調,腳下要靈活走不同的臺步,一只手舉著幾斤重的木偶,一只手牽動木偶做動作。由于長期舉木偶,曹章玲的左手臂明顯比右手臂粗。



    造型、神態各異的木偶。 李凌 攝

      堅守“陣地”的傳承者

      與大多數傳統戲曲一樣,隨著時代的變遷,在電視和網絡早已大眾化、文化市場消費多元化、娛樂方式爆炸化的今天,木偶戲當年那種“臺下人頭涌,陶醉一大方”的熱鬧場景已一去不復返,面臨逐漸失去觀眾的尷尬。

      演出場次少、收入低,曹章玲先后“轉戰”了三個劇團,前兩個劇團都因為沒有演出、發不出工資等原因,最終黯然解散。但曹章玲很堅定,“我覺得七十二行,行行都要有人做。”因為熱愛,盡管曾經輝煌一時的木偶戲劇場已是門庭冷落,但曹章玲一直堅守著,最終守得云開見月明。

      1992年,曹章玲所在的高州木偶劇團到北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匯演,演出劇目《柳毅傳書》獲得了包括劇目類、音樂設計、優秀表演和舞藝在內的四大獎項;此外,劇團還應邀到法國、德國等國家和港澳臺等地演出,參加上海世博會、深圳文博會、廣東省藝術節等,獲得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

      2006年,高州木偶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曹章玲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高州木偶戲傳承人,之后,劇團也從二類演出團體提升為一類公益性事業單位,確保了演員基本工資的財政撥款。



    曹章玲展示木偶戲的托舉功和手簽功。 李凌 攝

      傳統技藝的創新者

      演員的生存危機得到解決,卻又面臨失傳的危險。

      “演員整體年齡偏大,年輕演員太少了。”曹章玲覺得,如何讓年輕人喜愛這項藝術是當務之急。

      為此,曹章玲嘗試創新兒童劇目,送戲下鄉到高州市一小、市附一小等學校演出,《武松擒虎》、《斗雞》、《狐假虎威》、《孫悟空大戰牛魔》等使用卡通、動物形象較多的木偶來表演,受到了學校師生的歡迎。

      “哪怕只有三兩個學生(看了之后)印象很深,有意想來學,木偶戲就后繼有人了。”曹章玲說。同時,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曹章玲也嘗試用木偶戲將粵劇和現代歌曲結合,不斷創新。

      曹章玲對木偶戲的市場前景還是充滿信心的,她說,做了這么多年木偶戲,當然還是希望看到這項技藝能繼續生生不息傳承下去,她相信有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高州木偶戲的未來仍然充滿希望。(完)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