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風景名勝區同質化日趨嚴重的旅游紀念品相比,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更加鮮明的個性。走出博物館的非遺迅速贏得市場,“活”了起來。但要實現從“活”起來到“火”起來的跨越,必須持續不斷地創新,緊緊抓住市場和年輕人。
“體驗”+“文創”放大非遺價值
在結束大理之旅返回深圳前,29歲的蘇芮女士特意留出了半天時間,來到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鎮一家扎染體驗館,為自己制作一件獨具白族特色的旅行紀念品。“一塊扎染手帕就是一段記錄大理之旅的濃縮回憶。”蘇芮說。
“回家鄉創業,也是看中了非遺的市場價值。”扎染體驗館負責人張翰敏對半月談記者說,扎染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白族扎染更是獨具特色,已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翰敏和她的團隊逐步探索出了一種適合扎染的發展模式:一方面重塑經典,恢復傳統的扎染技藝;一方面融入現代審美,激活扎染商品屬性。在扎染體驗館內,游客不但可以買到已經制作成型的扎染手工藝品,還可以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自己體驗整個扎染過程,制作一幅獨一無二的作品。
“過去扎染的圍巾30元一塊少人問,現在300元一塊需要提前訂購。”張翰敏說,傳統扎染染料,染出來的布多為藍色。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她們不僅開發出艾草染、核桃皮染等30多種植物染技,針法的創新還帶來圍巾服飾、家居用品、裝飾畫等文創產品。
非遺走出博物館,與市場對接,價值被放大。今天,大理喜洲的扎染產品通過網店賣向全世界,相關品牌門店在昆明的商業廣場、洱海之畔的白族古鎮落地開花。
校企合作為非遺注入新鮮血液
今年45歲的段四興出生在大理州劍川縣墨斗山下的一個木雕世家,他的爺爺和爸爸都是當地有名的木匠。從16歲開始學習木雕技藝的他,如今已經是劍川木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在段四興開辦的劍川木雕傳習院里有不少“好苗子”,這讓段四興很是欣慰,但他也深知,對于劍川木雕來說,僅僅把自己雕刻木頭的“絕活”傳給學生是不夠的,還需要創新。
“觀念守舊遲早要被淘汰,非遺創新需要注入新鮮血液。”段四興明白,現在的劍川木雕缺的不是技術,缺的是與流行緊密結合的設計。
為了補上這塊短板,段四興的木雕公司與云南藝術學院進行校企合作,每年都有學生到劍川交流學習,讓好的創意和木雕技藝結合,創作出新作品。
目前,段四興公司的展廳里專門開辟了創意木雕展區,陳列著大學生設計的云南少數民族卡通人偶等作品;數百公里外,云南藝術學院畢業展上也有依托劍川木雕制成的茶器、花器展出。
“有不少顧客開始關注到這些創意木雕產品。下一步,我們會根據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讓木雕產品走進日常生活。”對于劍川木雕的發展前景,段四興充滿信心。
創新呈現讓非遺吸引更多年輕人
“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下來,通過互聯網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非遺。”云南省麗江市文化館副館長范永貞認為,現在僅僅參觀非遺,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夠體驗非遺技藝,甚至參與到非遺的再創作與傳播中。
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類非遺,已被運用到流行音樂中,并受到年輕人喜愛。“傳統的戲曲唱段,在平仄和押韻方面都比較講究,朗朗上口。”云南師范大學大二學生李靜說,“流行音樂中穿插的幾句京劇,讓我開始對京劇感興趣,后來還買票到現場看過表演。”
呈現方式越來越多元,對創新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非遺的運用不僅僅在流行音樂領域,新潮服飾、視頻平臺都可以嘗試。京劇臉譜印在衣服上會有怎樣的效果?扎染能不能做手機殼?”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樊堅認為,“跨界合作”將給非遺發展提供更大的創意空間。
更廣泛的運用意味著更大的市場,更多感興趣的年輕人意味著更有創意和生命力。“現在我的團隊共有22個人,平均年齡31歲。”張翰敏相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傳承離不開市場和年輕人。
轉自:半月談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