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由此重新認識一個遠古的中國——寫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之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7-06





           5000多年,中華文明經歷滄桑,始終一脈相承;5000多年,中華民族風雨兼程,依舊生生不息。

      當地時間7月6日10時,在阿塞拜疆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會議上,我國申報的“良渚古城遺址”項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迎來了“高光”時刻。
      
     

      八十余年考古研究 中華早期文明一幕幕地展現在了世界面前

      拍照、測量、記錄……一邊是現在考古人考古發掘的場景,伐木、搬運、修城……一邊是古代先民的勞作情景。

      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展的場景復原把我們拉回了80多年前。1936年初冬,杭州良渚,施昕更的考古發掘,首次掀開了良渚遺址的一角。

      渚,意即水中小塊陸地。良渚遺址位于杭州市郊西北部,水網分割著田野,其間矗立著座座土丘。世居此地的百姓將它們以“山”命名,似乎口氣略大。而在考古學家的眼里,這些土丘確實稱得上中國史前文化的奇峰。

      “從宮城到王城,從外郭城再到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從偶然的發現到國內外學者的聚焦,它一次次刷新了對良渚、對中華文明的認知。” 一心撲在良渚考古上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回顧道。

      ——1956年,中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的夏鼐命名了“良渚文化”。

      ——20世紀80至90年代,一批高等級墓地和人工堆筑的大型宮殿基址被發現,極大地提升了良渚文化的地位。

      ——2007年,總面積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證實良渚古城由內而外具有宮城、內城、外郭的完整結構。

      ——2015年,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被發現。這一中國最早水利工程,證實良渚古城具有完整都城結構,是同時期世界上功能系統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
      

      良渚古城城址
     
      在蘇秉琦眼中,“良渚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是個熠熠發光的社會實體”;在張忠培眼中,良渚古城在國內獨一無二,是中國同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市,“中華第一城”;在嚴文明眼中,“良渚古城,文明圣地”、“華夏文明五千年,偉哉良渚!”;在科林?倫福儒眼中,“良渚遺址的復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這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

      歷經80多年,中國考古學以它慣常的實物證據的發現和研究,將中華早期文明一幕幕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偉大見證。

      博物館里,一件重約6.5公斤、外方內圓、刻有神人獸面“神徽”的玉琮引人注目,稱為“玉琮王”。

      “玉琮王”1986年出土于良渚古城內城西北部的反山墓地中等級最高的12號墓。“值得注意的是反山12號墓還出土了象征王權的‘玉鉞王’,2件最高等級玉器出于同一個墓穴,說明一個人同時掌握這兩大權利。”劉斌說。

      

      反山墓地

      

      玉琮
      

      玉琮上神人獸面紋
     

      玉鉞

      反山墓地出土了包括玉器、石器、陶器、象牙、鑲玉漆器等珍貴文物1200余件(組),其中玉器占90%以上,數量之多、規格之高、制作之精良,是迄今所見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被稱為“反山王陵”。

      “而在長江下游地區,從良渚文化的多個遺址出土的多件玉器、象牙器、漆器甚至陶器上,我們都看到了相同的‘神徽’,這就意味著先民有高度一致的信仰崇拜。”劉斌解釋道。

      夕陽灑在良渚古城遺址的莫角山宮殿區上。沙土廣場、房屋地基、石頭臺基等遺存仿佛被喚醒。

      “在莫角山東坡發現了1.3萬公斤的炭化稻谷堆積,見證了良渚古國的農業支撐。城內只有貴族和手工業者,這就意味著良渚古國有權向周邊征集充足的物資。”順著劉斌指示的莫角山東坡望去,當時城內熙攘的景象浮現在眼前。

      

      碳化稻谷

      細雨中,老虎嶺水壩訴說著古老水利系統的故事。

      谷口高壩在古城西北方向,是由1條長堤和11條短壩組成了規模巨大的水利系統。

      “其中,老虎嶺水壩的剖面顯示,先民用蘆荻、茅草包裹泥土制成‘泥包’筑在壩體關鍵部位,以增加抗拉強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水利系統項目負責人王寧遠告訴記者。

      在石塢遺址,靜靜流淌的湖水中古老的水壩仍然矗立著,發揮著作用。

      

      老虎嶺水壩剖面
      

      石塢遺址

      “80余年的良渚考古研究證實,良渚古城作為良渚文化的權力與信仰中心,以規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復雜的水利系統、等級差異懸殊的墓地、以及以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區域性早期國家。”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保護好中華文明的根脈

      地下五光十色、地上一片黃土,遺址保護是世界性難題。

      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卻有“三大難”。

      良渚古城遺址作為遠古遺留至今的土遺址,對外部環境較為敏感,保護難度大;良渚古城遺址點多面廣,保護難度大;遺址地處經濟快速發展地區,遺址保護影響范圍近100平方公里,而考古發掘依然不斷有新發現,處理好經濟發展和遺產保護的關系難度大。

      “其實,從考古發掘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同步考慮了保護工作。”王寧遠說。

      走進老虎嶺水壩保護監測點,驚嘆于古人的水利系統建造智慧的同時,我們對遺址的保護也不由得贊嘆。

      老虎嶺水壩

      “我們在壩體頂部鋪設防滲膜,防止雨水滲透對壩體的破壞,修建排水溝疏導降水;在壩體表面種植白花三葉草,既減少雨水沖刷對遺址土體的破壞,又對遺址本體起到標識展示的作用。此外在考古剖面處建設保護棚,以減輕自然因素對遺址暴露斷面的破壞。”王寧遠向記者詳細介紹道,“我們還對老虎嶺的對本體保存狀況及滲水、沖溝、土體流失等病害因素進行實時監測,通過疊加同時空影響因素的監測數據,分析病害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病害發育機理,為后續保護提供可靠依據”。

      在杭州良渚遺址遺產監測管理中心的監測大廳,良渚古城遺址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平臺正實時的對遺址進行動態監測。

      “平臺包括基礎數據管理系統、監測數據采集系統、監測數據審核系統、監測數據管理系統、數據服務與管理系統、監測業務管理系統、監測工作監管系統、監測數據分析評估系統、動態監測預警系統等,實現了全方位、科學化、規范化監測。” 杭州良渚遺址遺產監測管理中心主任郭青嶺強調,自然環境、本體病害、日常巡查和遺址內旅游游客承載量等也都在監測范圍內。

      

      良渚古城遺址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平臺
      

      自然環境監測

      為加強良渚古城遺址監測管理工作,及時掌握遺產保存情況及各種影響因素,監測管理中心把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區和緩沖區劃分為9個巡查區域,進行人工巡查。

      郭青嶺介紹,人工巡查按照網格化管理模式,實行區域負責制,每個巡查區域指定專人負責;巡查內容主要包括遺產要素單體特征、本體病害變化情況、審批后建設項目監管、景觀天際線定期觀測、考古發掘現場記錄及保護工程進展跟蹤等;遺產區3天巡查1次,緩沖區1周巡查1次,并要作好巡查記錄。巡查人員發現問題會立即上報,同時按照預警流程發布報警。

      “對良渚遺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國家文物局要求嚴格按照規劃、實施、監管、評估和反饋的循環機制來實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介紹道,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完整性、游客數量激增應對、緩沖區范圍擴大、法律保護、遺產保護、風險管理和災害預防等工作要做細做實。

      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遺產價值認知的不斷深化,逐步提升、日漸完善,良渚遺址保護管理不斷探索出了新路子。

      “早在1987年,當時的余杭縣為保護良渚遺址,設立了良渚文化遺址管理所,這是良渚遺址最早的專門保護管理機構。” 杭州市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張振豐說,2001年成立的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作為杭州市的派出機構委托余杭區管理,這種大遺址保護管理的“特區”模式,是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國家文物局除了資金方面的支持外,在保護規劃、遺產展示、申遺等技術指導和專家咨詢方面也給予全力支持。

      2002年針對良渚遺址保護的地方條例《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實施。建立完善《良渚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8—2025)》《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劃定方案》《良渚古城遺址保護管理規劃(2013—2025)》等保護管理規劃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以來,余杭區通過文物保護考核的方法,對保護范圍內村、社區的集體經濟進行補償獎勵。“補償獎勵資金用于美麗鄉村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事業改善,讓群眾共享遺產保護管理的成果,鼓勵群眾支持遺產保護的熱情。” 張振豐說,實施農戶外遷鼓勵政策,按照“群眾自愿、政府引導、規劃調控”的方式,通過“外遷安置+貨幣補償”的方式,鼓勵外遷區域內的農戶逐步有序地向外搬遷。

      2013年以來,余杭區實行“城市發展反哺遺產保護機制”,將良渚遺址區外城市開發所得的部分財政收入,用于遺址的保護展示和環境整治等。

      

      良渚志愿服務宣傳

      余杭區還成立了“良渚遺址守望者”隊伍、業余文物保護通訊員隊伍,他們用最樸素的熱情支持遺產保護。

      秉承“保護為了人民、保護依靠人民、保護成效由人民檢驗、保護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經過多年的實踐,保護好良渚遺址、傳承好中華文明,已經成為全體新老余杭人的共同自覺。

      “保護傳承利用的成果,也給遺產地群眾帶來了明顯的環境改善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推動了遺產地周邊新型城鎮建設,更加激發了市民群眾的保護熱情、保護動能,更加厚植了良渚遺址保護的群眾基礎。” 張振豐說。 

      讓良渚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青山疊翠,云影交錯。沿著山間小路順勢而上,登上山頂,豁然發現,腳下的是瑤山遺址。

      瑤山遺址位于良渚古城城外東北約5公里的一處山丘頂部,是由祭壇和13座高等級墓葬組成的復合遺址,屬于良渚文化早期,是良渚古城遺址重要組成部分。

      “瑤山遺址發掘后,采用了仿GRC的模擬工藝的保護和展示的方式,通過模擬展示考古發掘情景,符合‘最小干預’‘真實性’與‘可識別’等遺址保護與展示方式。通過回填土夯實、鋼筋混凝土基層澆筑、GRC面層施工等步驟,瑤山遺址最終形成今天的樣貌。”王寧遠指著腳下的標識說。

      

      瑤山遺址

      瑤山遺址完整保存了與祭壇建造直接關聯的自然地形要素瑤山、饅頭山、東山,周邊山丘上的植物品種與良渚時期多有類似,如被良渚人用以古城建設的麻櫟樹,是展示良渚時期歷史環境特征的重要場所。

      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園內草木蔥蔥,荷花池中盛開,偶見幾只白鷺在水中游走……

      自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建設以來,園內的一片片綠洲逐步形成,良渚古城的河道、濕地、林相等自然風貌得到恢復,莫角山宮殿區、反山王陵墓地等遺址一一展示呈現……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良渚博物院

      “通過城址區、良渚博物院、分等級墓地(瑤山)、外圍水利系統及其整體格局、歷史環境的綜合展示,以及布局在各展示區內的多處游客服務中心的配套服務,使得良渚遺址闡釋展示和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蔣衛東說。

      良渚既是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考古圣地,也是展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傳播圣地。

      2007年起,良渚文化進入全國中學統編教科書;良渚文化地方教材也在余杭區2萬多中小學學生中推廣;良渚遺址周邊的群眾自愿加入良渚博物院志愿者服務社……良渚文化已立體化、多元化的價值傳播體系逐步形成。

      “遺產保護不僅為了5000多年的過去,更是為了未來。我們的初心不會變。”宋新潮說。(徐秀麗)


      轉自:國家文物局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