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擁有55項世界遺產,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居世界榜首。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讓國人振奮。據介紹,良渚古城遺址文化遺產構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復雜的外圍水利工程與分等級同時期的墓地(含祭壇),同時還有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體系的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等。良渚古城遺址揭示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禮儀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元的過渡,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作為人類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此次申遺成功,對我們提起“五千年中華文明”更有底氣,也讓我們將目光更多地關注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更多地關注在文化的發展與價值。
在這樣一個萬物互聯的網絡時代,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來沒有如此近,世界各國的距離也從未曾有這么近,各種文化形態的交流學習與互鑒也更為頻繁,文化的作用與意義也更為明顯。文化,即文而化之,文化遺存作為文化的外在表征,是我們進行文化教育最好的參考。這種潛移默化的文化之“教”,或將伴隨諸如深度文化游、遺址游以及研學游等相關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更加廣為人知。這也為各類文化遺產,帶來保護與開發的價值。我國作為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大國,如何更好地保護與開發文化遺產、如何讓各種文化遺產“活”起來、如何讓世界文化遺產得到傳播與發揚,非常值得探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上世紀曾對教育提出了一個跨國度、跨洲際、跨文化的基本定義,這種廣義的教育理念,正如同“行千里路,讀萬卷書”,那么,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尤為重要,而各類文化遺產就是最接近真實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教科書”。筆者認為,或許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真實的“教科書”這樣的視角去看待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將更富有意義。對于文化遺產而言,無論是利用網絡建立數字博物館,還是培養文化傳承人,或者真正創新求變讓歷史文化遺產“活”在當代等等都可以讓文化遺產的生命延長并意義綿遠。這幾年大火的“故宮文創”團隊所作的工作,或許可以成為歷史文化遺產開發與文化產業興起的代言,值得借鑒學習。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樹葉,人類文化歷史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發展規律相同,但形態各異。因此,和而不同才是文化真正的表現形態。筆者認為,或許更應從世界的視角,從人類差異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各種歷史文化遺產,其本質也是保護人類文化形態的多樣性,尊重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而這種價值更是稀缺資源,因此,無論從經濟、文化、教育或者旅游等的角度,其前景皆大有可為。
我國作為一個有著幾乎無斷續的、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文化遺產的深層價值還遠遠沒有向世界充分展現,還有待今人真正去理解并開發。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跨國度、跨洲際、跨文化的教育定義,或將重新定義人類文化遺產與人類文化的價值。
可喜的是,保護文化遺產、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已成為國人的共識。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或將進一步激發國人想象,進一步令文化遺產的價值進入業界并重新整合,讓我們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利用網絡時代的新技術,向世界傳播,與世界分享。
轉自:中華工商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